方劑組成解釋
香連茱萸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在於其苦寒清熱解毒之功效。
- 清熱燥濕: 黃連味苦寒,能清泄胃腸之熱,並可燥濕止瀉,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 解毒消炎: 黃連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對於一些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瘡、皮膚感染等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黃連作為香連茱萸丸的組成成分,發揮了清熱燥濕、解毒消炎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香連茱萸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針對寒邪客胃引起的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有效緩解。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香連茱萸丸中包含香附、延胡索等藥材,與吳茱萸相互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作用,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連茱萸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治「赤白痢疾」,即濕熱夾雜、寒熱錯雜之下痢,症見便下黏液膿血(赤痢)、白色黏凍(白痢),或兩者相兼。其病機多因飲食不節、外感濕邪,導致腸道氣滯濕阻,濕熱與寒邪交結,氣血失調而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君藥)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針對赤白痢中的「赤痢」部分(濕熱瘀毒),黃連直接清除腸道濕熱,止血痢,為治痢要藥。
吳茱萸(臣藥)
- 性味辛熱,有小毒,入肝、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瀉。
- 與黃連配伍,一寒一熱,相反相成:
- 吳茱萸之辛熱可制黃連過寒,防其傷胃;
- 黃連之苦寒亦緩吳茱萸之燥烈,共調寒熱。
- 針對「白痢」部分(寒濕凝滯),吳茱萸溫散腸道寒濕,止冷痢腹痛。
木香(佐藥)
- 性味辛溫,入脾、大腸經,善行氣止痛、調中導滯。
- 痢疾多因氣滯而後濕熱瘀結,木香疏通腸道氣機,解決「後重」(裏急後重)之症,助黃連、吳茱萸化濕袪積。
醋糊為丸
- 醋味酸收,能緩和藥性,增強入肝經止痛之效,兼助固腸止瀉。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寒熱並用、氣血同調」為核心:
- 清熱與溫散並行:黃連清熱燥濕,吳茱萸溫中散寒,合治寒熱夾雜之痢。
- 氣血雙治:黃連涼血止赤痢,吳茱萸溫通止白痢,木香行氣除滯,共調腸道氣血。
- 標本兼顧:既袪濕熱寒邪之「標」,亦調腸胃氣機之「本」,使升降復常而痢止。
四、臨床應用推廣
此方不僅治赤白痢,凡見「寒熱錯雜、氣滯濕阻」之腹痛泄瀉、脘痞嘔逆,亦可化裁使用,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妙。
傳統服藥法
黃連4兩(銼如豆大),吳茱萸(湯泡7次,去枝梗)4兩。
上藥同炒香,微黃色,地上去火毒,各揀一處,另為細末;每末一兩入木香末二錢,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溫酒或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香連茱萸丸, 出處:《杏苑》卷四。 組成:黃連4兩(銼如豆大),吳茱萸(湯泡7次,去枝梗)4兩。 主治:赤白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