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粒丸

百粒丸

BAI L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脾經 21%
大腸經 21%
肝經 14%
腎經 7%
心經 7%
膽經 7%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粒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以下作用:

  1. 清熱瀉火: 可瀉心火,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狀。
  2. 燥濕止瀉: 可清脾胃濕熱,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
  3. 解毒消腫: 可解毒消腫,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糜爛等。

因此,在百粒丸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作用,治療相關病症。

百粒丸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其 行氣化濕、燥濕止瀉 的功效。

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能 疏肝理氣燥濕化痰,並 止瀉止痛。對於脾胃氣滯、濕阻中焦、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厚朴能有效緩解。

因此,百粒丸中加入厚朴,旨在 增強其理氣化濕、止瀉止痛 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標。

百粒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百粒丸常用於治療寒性胃痛、脘腹冷痛、嘔吐等症,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降逆止嘔: 吳茱萸可降逆止嘔,對於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吳茱萸能溫中降逆,起到止嘔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粒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瀉痢」,即以腹瀉、痢疾為主要適應症。古代醫家認為瀉痢多與寒濕內侵、脾胃陽虛或氣滯不化相關,而百粒丸的組成藥物多為辛熱溫燥之品,推測其針對的證型當屬「寒濕瀉痢」或「虛寒久痢」。其功效側重於溫中散寒、燥濕止瀉,可能適用於以下表現:

  1. 寒濕型瀉痢:下利清稀、腹痛喜溫、四肢不溫、舌苔白膩。
  2. 脾胃虛寒久痢:病程遷延、便溏夾黏液、怕冷疲倦、食欲不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協同作用

    • 紅椒、胡椒、乾薑:三者均屬辛熱之品,能溫中散寒、振奮脾陽。紅椒、胡椒兼有芳香化濕之功,乾薑則長於「守中」,協同強化溫脾止瀉之力。
    • 附子:大辛大熱,補命門火而溫腎陽,針對久痢傷及腎陽的「釜底無薪」之證,起到「益火暖土」作用。
    • 丁香:辛溫芳香,既溫中降逆,又化解濕濁,助脾胃運化水濕。
    • 麥糵(麥芽):消食化滯,緩解瀉痢伴隨的食積不化,避免溫燥藥過於壅滯。
  2. 配丸與服法特點

    • 醋煮大蒜為丸:醋性收澀,能協同止瀉;大蒜辛溫解毒,古代用於痢疾以抑制腸道邪毒(如細菌感染)。此製法加強全方溫澀兼解毒之效。
    • 米飲湯送服:米湯甘平護胃,既可緩解辛熱藥對胃黏膜的刺激,又能補益脾胃之氣,輔助止瀉。

推論方劑作用機理
全方以辛熱藥為主導,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

  • 溫裡散寒:改善胃腸道寒凝氣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腹痛。
  • 燥濕化濁:抑制腸道分泌物過多(如黏液便),調整水液代謝。
  • 澀腸止瀉:醋與大蒜的收澀作用可能減緩腸蠕動過快,減少排便次數。
  • 扶助陽氣:附子與乾薑配伍,從根本提升脾腎陽虛者的代謝功能,標本兼治。

總結
百粒丸的設計體現了「寒者熱之」「濕者燥之」的治法,針對寒濕或虛寒性瀉痢,通過溫陽、燥濕、澀腸的複合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其配伍兼顧攻邪(散寒化濕)與扶正(溫補脾腎),並以消導藥(麥糵)調節氣機,避免溫熱藥之弊,展現中醫方劑「君臣佐使」的邏輯嚴密性。

傳統服藥法


紅椒、胡椒、附子、丁香、乾薑、麥糵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煮大蒜為丸。
每服100丸,用米飲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同名稱方劑


百粒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紅椒、胡椒、附子、丁香、乾薑、麥糵各等分。 主治:遠近便瀉,大腸滑。

百粒丸, 出處:《百一》卷十九引錢季華方。 組成:川黃連1兩,厚朴1兩,吳茱萸1兩(用生薑1兩擦碎,同淹1宿,炒令香熟)。 主治: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