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正胃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可降逆止嘔。對於寒邪客胃、胃氣上逆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吳茱萸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因此,在祕傳正胃丸中加入吳茱萸,有助於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改善胃部不適。
祕傳正胃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在於其苦寒的特性,能有效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黃連味苦,入心、胃經,能 降胃火、止嘔吐,適用於胃熱引起的上腹脹痛、口苦、噁心嘔吐等症狀。其寒性則可 清熱解毒、止瀉痢,針對因濕熱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
因此,黃連在祕傳正胃丸中,扮演着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胃熱、濕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主治功效
祕傳正胃丸主治功效分析
《松崖醫徑》中記載的「祕傳正胃丸」,其組成僅有吳茱萸與黃連兩味藥。此方雖簡,卻蘊含著深厚的理法,其主治為「吞酸」,實乃針對胃氣不和,寒熱錯雜之證而設。
主治分析:
古人云「吞酸」,指胃中酸水上泛,此多因胃氣失於和降所致。胃氣以降為順,若胃失和降,則易出現胃酸上逆。究其根本,此類病症往往與脾胃虛寒,且兼有鬱熱有關。
治療原理:
「祕傳正胃丸」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溫中散寒,制約酸腐: 吳茱萸性辛熱,入肝脾胃經,其主要功效為溫中散寒,降逆止痛。吞酸之證,多因中焦虛寒,寒凝氣滯,導致胃氣上逆,酸水反流。吳茱萸的溫散之性,可驅散中焦寒邪,使脾胃陽氣振奮,從而恢復胃氣的正常運轉,制止酸腐上逆之勢。
- 清熱燥濕,消解鬱熱: 黃連性苦寒,入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吞酸雖多與寒邪相關,但亦不乏因肝膽鬱熱,橫逆犯胃,而導致胃失和降,出現酸水上泛。黃連的苦寒之性,可清瀉鬱熱,並燥濕以防止濕熱內蘊,從根本上解決病因,協助胃氣恢復正常。
- 寒熱並調,陰陽平衡: 本方精妙之處在於吳茱萸與黃連二藥的配伍。吳茱萸溫熱,可散寒邪;黃連苦寒,可清鬱熱。二藥合用,既能溫散寒邪,又能清泄鬱熱,使胃中寒熱並調,陰陽平衡,最終達到止酸的目的。
- 獨特炮製,增強藥效: 《松崖醫徑》中提及「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黃連」,此獨特炮製方法,似為減輕黃連之苦寒之性,並使吳茱萸更易吸收,更能發揮其溫中散寒之功。此炮製法,可謂匠心獨運,體現了古人在用藥方面的精細考量。
綜上所述,「祕傳正胃丸」針對「吞酸」之證,以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痛,並以黃連清熱燥濕,消解鬱熱,寒熱並調,使胃氣恢復正常,從根本上達到止酸的效果。此方用藥雖簡,卻療效顯著,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正胃丸,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吳茱萸1兩,黃連1兩。 主治:吞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