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三良散

神效三良散

SHEN XIAO SAN L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8%
脾經 18%
腎經 18%
大腸經 9%
心經 9%
肺經 9%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三良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肝經。其藥性可溫暖脾胃,驅寒散寒,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有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

因此,神效三良散中加入吳茱萸,可增強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效果,更好地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各種病症。

「神效三良散」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二、化濕止嘔:乾薑還具有化濕止嘔的作用,能溫脾胃、燥濕氣,對於脾胃濕寒、嘔吐不止者,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乾薑在「神效三良散」中,能發揮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作用,達到治療脾胃寒濕之證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三良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婦人五色帶下不止」,即女性陰道分泌物異常,呈現青、赤、黃、白、黑五色混雜,質地黏稠或量多,病程纏綿難癒者。古代醫家認為,五色帶下多因「寒濕瘀滯」或「臟腑虛冷」所致,尤其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此方以溫散寒濕、固攝止帶為核心,針對寒性帶下而設。


組成藥物分析與配伍邏輯

1. 吳茱萸(與墨豆同炒)

  • 性味歸經:辛、苦,大熱;歸肝、脾、胃、腎經。
  • 作用
    • 溫中散寒:善除中下焦寒濕,針對帶下因寒濕凝滯者。
    • 疏肝降逆:肝經循行過陰器,寒滯肝脈易致帶下,吳茱萸可暖肝散結。
    • 與「墨豆」同炒:墨豆(黑豆)色黑入腎,炒製後增強溫腎固澀之效,兼制吳茱萸之燥性。

2. 寒食面

  • 性味歸經:甘,涼;歸脾、胃經(古代寒食面為未經發酵之小麥麵粉,或經特殊處理)。
  • 作用
    • 健脾收澀:緩和吳茱萸、乾薑之辛烈,避免過燥傷陰。
    • 固護中焦:帶下病常因脾虛濕陷,寒食面可輔助健脾以化濕。

3. 乾薑(炮製)

  •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 作用
    • 溫中回陽:炮薑性較緩,偏守中焦,助脾陽運化以除帶下濕濁。
    • 協同吳茱萸:增強溫散下焦寒邪之力,寒濕得溫則化。

全方治療原理推論

  1. 溫散寒濕以止帶
    • 吳茱萸、乾薑均為大熱之品,直入肝脾腎經,解散下焦寒濕凝聚,使氣血得溫而暢行,濕濁無從滋生。
  2. 固澀健脾以治本
    • 寒食面健脾收澀,配伍溫藥使「散中有守」,防止溫燥太過,同時健脾助運,斷絕帶下生成之源。
  3. 調和肝脾腎三臟
    • 吳茱萸疏肝暖腎,乾薑溫脾,寒食面和中,三藥協調臟腑功能,使氣化復常,帶下自止。

適用體質與證型

  • 病機:寒濕內蘊、肝脾失調、腎陽不足。
  • 臨床特徵
    • 帶下色白或青黑,質稀或黏,臭味不顯。
    • 伴小腹冷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澀可固脫」之法,然須辨證屬寒濕方可用之。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墨豆同炒)1兩,寒食面1兩,乾薑(炮)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食前溫酒調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五色帶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三良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一。 組成:吳茱萸(墨豆同炒)1兩,寒食面1兩,乾薑(炮)1兩。 主治:婦人五色帶下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