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茵陳蒿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若脾胃虛寒者,單用茵陳蒿容易加重寒邪,造成腹痛、嘔吐等症狀。吳茱萸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茵陳蒿的寒性,並能止痛止嘔,協同茵陳蒿達到更好的療效。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茵陳蒿清熱利濕,吳茱萸溫中散寒,二者相合,寒溫相濟,既能清熱利濕,又能溫中散寒,協同作用,更能有效治療寒濕阻滯引起的肝膽濕熱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吳茱萸湯》傳統功效與組成解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陰黃,四肢厥冷」,屬中醫「陰證發黃」範疇。陰黃多因寒濕內蘊、脾陽不振,導致濕濁阻滯膽道,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其特徵為:
- 黃色晦暗如煙燻,不同於陽黃之鮮明如橘色。
- 四肢厥冷為陽氣虛衰、不能溫煦四末之象。
- 或伴腹滿、嘔吐、舌淡苔白膩等虛寒濕濁之症。
此證病機關鍵在於「寒濕困脾,陽虛不化」,故需溫陽散寒、化濕退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由「茵陳湯加吳茱萸」而成,推測其基礎方「茵陳湯」應為張仲景《傷寒論》之「茵陳蒿湯」(茵陳蒿、梔子、大黃)或後世變方。然陰黃屬寒濕,不宜用梔子、大黃等寒下之品,故更可能是以茵陳為主藥,配伍溫化寒濕之劑的複方。
1. 茵陳(君藥)
- 為退黃專藥,性微寒,但配伍溫藥則轉為化濕之用。
- 《本經》謂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然通過配伍(如吳茱萸、乾薑),可轉治寒濕黃疸。
2. 吳茱萸(臣藥)
- 性大熱,歸肝、脾、胃經,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針對「四肢厥冷」之陽虛證,能暖肝溫胃、振奮中焦陽氣。
- 其辛散之性助茵陳宣透濕邪,寒濕得溫則化。
3. 推論可能配伍(方中未明示,依理補充)
- 乾薑/附子:增強溫陽散寒之力,針對中焦虛寒。
- 白朮/茯苓:健脾燥濕,截斷濕濁生成之源。
- 炙甘草:調和藥性,緩吳茱萸之燥烈。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化濕」為核心:
- 溫法:吳茱萸大熱,助陽氣以散寒,解決「厥冷」之本。
- 化濕:茵陳協同溫藥,辛開苦降,迫使寒濕從小便或微微汗出而解。
- 調樞紐:中焦陽氣得復,脾胃運化正常,濕濁自消,黃疸漸退。
四、與陽黃治法對照
若陽黃用「茵陳蒿湯」清熱瀉下,陰黃則反其道而行,以溫化為主,體現中醫「同病異治」之則,關鍵在辨寒熱屬性。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濕者溫化」的經典思路,通過溫通陽氣、宣化濕濁,恢復氣機升降而收效。
傳統服藥法
茵陳湯加吳茱萸。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手腳冰冷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吳茱萸湯, 出處:《醫統》卷十四下。 組成:茵陳湯加吳茱萸。 主治:陰黃,四肢厥冷。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