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貼臍散
TIE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17)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胃經 21%
脾經 21%
腎經 14%
大腸經 7%
心經 7%
肺經 7%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貼臍散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其辛溫之性可溫暖經絡,散寒止痛;苦燥之性可燥濕止瀉。貼臍散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吳茱萸可通過溫經散寒,驅除寒邪,緩解腹痛;同時也能止瀉止嘔,改善消化不良。因此,貼臍散中加入吳茱萸,可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貼臍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貼臍散常用於治療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活血化瘀:乾薑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貼臍散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桃仁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疼痛。
貼臍散中加入木鱉子,主要是利用其消腫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驅蟲的功效。
貼臍散多用於治療腹部疼痛、腹瀉、痢疾等症狀,而木鱉子可以有效緩解腹部疼痛、消炎止痛,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腹瀉等症狀。因此,將木鱉子加入貼臍散中,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貼臍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元臟氣虛,浮陽上攻,口舌生瘡」,屬中醫「上熱下寒」或「虛陽上越」之證。
- 元臟氣虛:指腎陽或脾腎陽氣不足,推動無力,陰寒內生。
- 浮陽上攻:因下焦虛寒,陽氣無根上浮,化為虛火,燻灼口舌而生瘡(瘡面多色淡、久不癒)。
- 病機特點:本質為寒證,但虛火浮於上,故需「引火歸元」,溫補下焦而清上熱。
二、藥物組成與方義推衍
1. 吳茱萸(醋炒香熟)
- 性味:辛、苦、熱,入肝、脾、胃、腎經。
- 作用:醋炒後溫散之力稍緩,專入肝腎,能溫中散寒、降逆下氣。
- 針對「浮陽上攻」:其性沉降,可引上越之火下行,歸於命門。
- 針對「元臟氣虛」:溫暖下焦,助腎陽復位。
2. 乾薑(炮)
- 性味:辛、熱,入脾、胃、腎、心、肺經。
- 作用:炮製後辛烈之性減,溫中焦、散裡寒。
- 與吳茱萸協同,強化溫補脾腎之效,固守中下二焦陽氣,從根源解決虛寒。
3. 木鱉子(去殼)
- 性味:苦、微甘、涼,有小毒,入肝、脾、胃經。
- 作用: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 此方用量僅5枚(比例輕),為反佐之用:
- 緩解吳茱萸、乾薑之溫燥,防止過熱助火;
- 局部清解口舌瘡瘍之標熱,達「寒熱並調」之效。
- 此方用量僅5枚(比例輕),為反佐之用: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下清上,標本兼治:
- 以吳茱萸、乾薑溫補下焦元陽,治「本寒」;木鱉子輕清上熱,治「標熱」。
- 引火歸元:
- 吳茱萸沉降之性,引浮火下行;乾薑固守中焦,截斷虛陽上越之路。
- 外用臍療機轉:
- 臍(神闕穴)為先天之根,與腎氣相通。藥末貼臍,經皮吸收直達下焦,激發元氣,調和陰陽。
- 「冷水調敷」:佐制溫藥之燥性,並加強藥效滲透。
此方體現中醫「火降則上熱自除,陽回則下寒自散」之理,配伍簡潔而深合病機。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醋炒香熟)半兩,乾薑(炮)半兩,木鱉子5枚(去殼)。上為細末。
每用半錢,冷水調,以紙靨貼臍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貼臍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吳茱萸(醋炒香熟)半兩,乾薑(炮)半兩,木鱉子5枚(去殼)。 主治:元臟氣虛,浮陽上攻,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