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雲母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能,可有效緩解寒邪客於中焦,導致的胃寒、腹痛、嘔吐等症狀。雲母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脾胃虛寒等症,吳茱萸的加入可加強溫中散寒之效。
- 降逆止嘔: 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等症。雲母散中常配伍其他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物,如半夏、生薑等,吳茱萸的加入可增強其降逆止嘔之效,提高療效。
雲母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雲母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內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改善消化功能。
- 助陽化氣:乾薑還有助陽化氣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效用。雲母散中其他藥材如雲母、滑石等,多偏於清熱利濕,加入乾薑可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
雲母散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之效。雲母散主治脾虛濕盛,泄瀉不止,訶子可收斂腸胃,固澀止瀉,與方中其它藥物如雲母、白朮等共同發揮收澀止瀉的功效。
-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總之,訶子在雲母散中起到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它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脾虛濕盛、泄瀉不止的療效。
雲母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一、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濕內盛所致的泄瀉,白礬可起到收斂止瀉、固澀止脫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二、燥濕止癢:白礬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能吸附濕氣,減輕炎症,並起到止癢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改善皮膚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雲母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雲母散主治「久下痢赤白不止」,即長期遷延不癒的痢疾,症狀包含赤痢(便中帶血)、白痢(便中帶黏液),且病勢纏綿、難以斷根。此類痢疾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或久痢傷及氣血,導致正虛邪戀。雲母性收斂,古人取其「固澀止痢」之功,適用於痢疾日久、滑脫不禁之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雲母粉之性味功效
雲母為硅酸鹽類礦物,性平、味甘,傳統認為其能「納氣墜痰、止血斂瘡」。- 收澀固腸:煅製後研粉,質地細膩,內服可吸附腸道濕濁,減少黏液分泌,緩解赤白下痢。
- 清熱與鎮靜:原文提及「治風熱,再服尤妙」,推測古人可能認為雲母能清解腸道風熱(如急性痢疾之熱象),其礦物性質或可微調腸道滲透壓,減輕炎症反應。
- 礦物類藥材特性:與赤石脂、禹餘糧等收澀藥相似,雲母的物理性質可能通過吸附毒素、保護腸黏膜,達到止瀉效果。
調服方法與劑量邏輯
- 以清水調服,取其清淡不助濕;煅後研末可增強吸附力。
- 「看大小,以意酌量」強調個體化用藥,久痢體虛者宜小劑量漸進,避免驟用大劑反致壅滯。
三、方劑配伍邏輯推演
雲母散為單方製劑,其治病思路側重於:
- 直接固澀:針對久痢滑脫無力之標證,急則治標以止瀉。
- 兼顧病因:若屬風熱未清(如痢疾初起夾表證),雲母的潛降性質或能輔助清熱,但單用效力有限,故註明「再服尤妙」,可能暗示需搭配其他清熱藥(如黃連、白頭翁)以標本同治。
四、潛在治療機制推測
從現代角度理解,雲母主成分為鋁硅酸鉀,可能具有:
- 物理吸附:類似蒙脫石散,保護腸道黏膜、吸附病原體。
- 微量元素作用:所含鉀、鎂等或可調節電解質,緩解久痢脫水。
惟須注意,古代應用基於經驗,其具體藥理機制仍需進一步驗證。
總結
雲母散體現古人「簡藥專攻」的思維,針對久痢的滑脫不固,以礦物收澀為核心,可能適合痢疾後期邪衰正虛者。然若屬實熱積滯初起,單用恐有留邪之弊,需辨證配伍。
傳統服藥法
雲母粉。
煅為末。
以清水調服之,看大小,以意酌量與之,少多服。如治風熱,再服尤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作用,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雲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肘後方》。 組成:雲母粉。 主治:風疹遍身,百計治不癒者;風熱汗出心悶。
雲母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吳茱萸半兩,乾薑半兩,訶黎勒皮半兩,白礬灰半兩。 主治:久下痢赤白不止。
雲母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雲母粉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 主治:久痢,經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