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勝散
ER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熱 (2.67)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22%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腎經 11%
脾經 11%
肝經 11%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勝散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收斂,能固澀腸胃,止瀉痢。二勝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泄瀉,而訶子可以幫助收斂脾胃,緩解泄瀉症狀。
- 清熱解毒: 訶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瀉痢,以及一些伴隨發熱、口渴等症狀的腸胃疾病。二勝散中加入訶子,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作用,更全面地治療瀉痢。
二勝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回陽的作用。二勝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等症,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 促進消化:乾薑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也有輔助作用。
因此,二勝散中加入乾薑,既能溫中散寒,又能促進消化,共同起到治療脾胃虛寒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勝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乾霍亂」,其典型症狀為:
- 不吐不利:上下氣機壅滯,嘔吐與腹瀉機能失調,邪無出路。
- 昏冒煩亂:濁邪內擾心神,清陽不升致意識昏蒙、躁擾不安。
- 氣短隔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常,胸膈痞悶、呼吸淺促。
- 冷汗自出:正邪交爭,陽氣被遏而外泄,屬「陽郁不達」之象。
此證多因暑濕穢濁之邪閉阻中焦,氣機逆亂所致。二勝散以輕清宣透、芳香化濁為法,使邪有出路、氣機暢達。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荊芥穗(0.5兩)
- 藥性:辛溫,歸肺、肝經。
- 傳統功效:
- 透邪解表:輕揚升散,開泄腠理,助邪外透。
- 理氣暢中:辛香能醒脾,緩解中焦氣滯。
- 芳香辟穢:化解濕濁穢氣,適用於霍亂穢濁內閉。
- 在本方作用:
針對「昏冒、煩亂」,通過宣發鬱閉之陽氣,使清陽上達;其辛散之力可疏解表裡氣機,間接緩解「不吐不利」之壅滯。
2. 烏龍尾(炒煙盡,0.5兩)
- 烏龍尾即百草霜(灶突煙墨),為燃燒草木的沉積煙灰。
- 藥性:辛溫,質輕浮,入肝、肺、胃經。
- 傳統功效:
- 降逆止嘔:沉降之性可降胃氣,緩解霍亂氣逆。
- 散瘀通滯:辛溫能行氣活血,化解中焦瘀濁。
- 吸附穢毒:其炭質特性可吸附腸道穢濁毒素。
- 在本方作用:
針對「上下隔塞」,以降氣止逆為主,與荊芥穗之升散相配,形成「升降相因」之勢;其吸附作用亦有助清除內滯之穢濁。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升降並調:
- 荊芥穗 升散 以透邪外達,烏龍尾 沉降 以降逆化濁,二者相配恢復中焦升降之樞。
- 辛香化濁:
兩藥皆具辛溫之性,能芳香醒脾、化解濕濁穢氣,直接針對霍亂穢毒內閉之病機。 - 輕清達邪:
劑型為散劑,配合茶清調服(茶苦寒清熱),助藥力輕快走竄,速達病所。
總結
二勝散以簡潔配伍,通過 宣透鬱閉、降逆化濁,解決乾霍亂「氣機壅遏、穢毒內閉」之核心病機。其組方體現「輕可去實」之思維,適合邪氣鬱閉尚淺、正氣未虛之證。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0.5兩,烏龍尾(炒煙盡)0.5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荊芥穗半兩,烏龍尾(炒煙盡)半兩。 主治:婦人經血不止。
二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伏龍肝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頭痛,齒亦痛。
二勝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甜葫蘆子(曬乾)8兩,牛膝(銼)4兩。 主治:齒齦或褪或腫,牙齒動搖疼痛。
二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組成:訶黎勒皮2兩,乾薑(成塊者)2兩。 主治:乾霍亂,不吐不利,令人昏冒,煩亂氣短,上下隔塞,冷汗自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