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豆蔻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腹痛,止瀉止痢: 木香豆蔻丸以溫中和胃,理氣止痛為主,而訶子味酸澀,性微寒,具有收斂止瀉、止痢止痛之效。二者結合,能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因脾胃虛寒、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
- 保護腸胃,促進消化: 訶子富含鞣質,能保護腸胃黏膜,減少病菌感染,並有助於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進一步促進消化吸收,達到健脾開胃的效果。
木香豆蔻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消化: 木香豆蔻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協同木香、豆蔻等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 調和藥性,增強效果: 木香性苦寒,豆蔻性辛溫,加入乾薑可以中和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寒涼過度而損傷脾胃。同時,乾薑溫陽散寒,也能提升其他藥物的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木香豆蔻丸方劑中含有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之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針對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腹脹悶、胃脘疼痛等症狀,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
-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木香同時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的作用。方劑中加入木香,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主治功效
木香豆蔻丸主治功效分析
木香豆蔻丸,一方多用,從古至今皆為醫家所推崇。綜合上述古文內容,其主治功效主要集中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泄瀉、痢疾,並可改善伴隨的脾胃虛寒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1. 溫中散寒、止瀉止痢
古文多次提及木香豆蔻丸可治"小兒吐瀉"、"洞泄下痢"、"泄痢不止"、"水泄冷痢脾泄"等,皆因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痢之效。
- 肉豆蔻為方中要藥,其性溫味辛,能溫中行氣、澀腸止瀉。如《醫方考》云:"肉豆蔻能溫中",又如《濟陽綱目》言:"肉豆蔻溫中"。
- 乾薑、吳茱萸、官桂、胡椒、蓽撥、良薑等藥材,亦具溫裡散寒之功,可助肉豆蔻溫中之力。
- 訶子、赤芍藥則有收澀止瀉、清熱止痢之效。其中訶子更是方中另一味主要成分,功效為調理脾胃、止嘔吐。
2. 健脾和胃、行氣止痛
泄瀉、痢疾常伴隨脾胃虛弱、氣機阻滯之症,如"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腹痛"等。木香豆蔻丸能健脾和胃、行氣止痛,改善此類症狀。
-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為方中主藥之一。其功效為行氣化滯、健脾和胃。
- 青木香有"伐肝"之效,可疏肝解郁,使氣機調暢。如《醫方考》云:"青木香能伐肝",又如《濟陽綱目》言:"青木香伐肝"。
- 陳皮、厚朴、砂仁、白朮、檳榔等藥材,皆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可助木香行氣和胃之力。
- 棗肉能健脾益氣,如《醫方考》云:"棗肉能健脾"。
3. 補虛扶正、培元固本
久瀉久痢易致脾胃虛寒、正氣虧損,如"肌肉消瘦"、"心多嗔怒"等。木香豆蔻丸中部分藥材具有補虛扶正之效,可扶助正氣,促進康復。
- 破故紙能補腎助陽,與肉豆蔻相配,可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總結
木香豆蔻丸以溫中散寒、澀腸止瀉為主要功效,兼以健脾和胃、行氣止痛,並能扶助正氣,培元固本。其配伍精妙,標本兼顧,故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泄瀉、痢疾,尤其是脾胃虛寒者,療效顯著。正如《醫方選要》所言:"脾泄者即愈,而瀉痢者只一服見效,惟熱痢、熱瀉不治,蓋藥性熱也,隨證用之。"
傳統服藥法
訶子4兩(烴),乾薑2兩(煨),木香5錢。
夏月減乾薑,加肉果、黃連。
上為末,面糊為丸。
本方名木香豆蔻丸,但方中無豆蔻,疑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豆蔻丸,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一。 組成:訶子4兩(煨),乾薑2兩(煨),木香5錢。 主治:小兒吐瀉。
木香豆蔻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木香半兩,肉豆蔻(煨)半兩,黃連7錢半,地榆7錢半,當歸7錢半,白芍藥(炒)7錢半。 主治:小兒下痢膿血。
木香豆蔻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木香1兩,草豆蔻1兩(去皮),檳榔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京三棱(煨,搗碎)4兩,肉豆蔻(去殼)5枚。 主治:進食和氣。主治:小兒泄痢不止。
木香豆蔻丸, 出處:《活人方》卷五。 組成:白蔻仁3兩(另末),良薑8錢,青皮5錢,官桂5錢,丁香5錢,檀香5錢,藿香5錢,三棱5錢,蓬朮5錢,山奈5錢,甘草4錢(炙黃),陳皮2兩5錢,山楂2兩5錢,香附2兩5錢(薑制),甘松5錢,木香5錢。 主治:脾胃久弱,中氣虛寒,則寒痰冷飲壅滯胸中,以致痞結不舒,怏怏欲嘔,及吞酸倒飽,嗳腐,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