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丸

黃連丸

HU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六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2%
膽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1%
心經 7%
三焦經 5%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黃連苦寒之性: 黃連味苦性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而木香味辛性溫,可溫中理氣,緩解黃連的寒性,避免脾胃受損。
  2. 增強降火之力: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可與黃連相輔相成,共同降火消炎,提升藥效。

總而言之,木香在黃連丸中起到了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更能有效治療各種熱症。

黃連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斂腸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腸道、止瀉的功能,與黃連的清熱解毒、瀉火止痢作用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緩解腸道炎症、止瀉的作用。
  2. 固澀止汗:訶子可固澀津液,對於脾胃虛弱、氣陰兩虧導致的汗出不止,有一定的收斂止汗效果,可避免藥物過度清熱而耗傷津液。

因此,訶子在黃連丸中起到輔助作用,增強了方劑的止瀉、固澀功效,更全面地治療腸胃濕熱、脾虛泄瀉等病症。

黃連丸,顧名思義,其主要成分即為黃連。此乃因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黃連作為藥材,其苦寒之性,擅於瀉心火、降胃火,可治療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胃熱口渴等症狀。在黃連丸中,黃連的作用如同主將,其寒涼之性,可有效控制藥方整體的性質,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療「脾積下痢」與「蠱痢」。

  1. 脾積下痢:指脾臟功能失調,運化失常導致水濕停聚,日久化熱,積滯於腸道,引發下痢(腹瀉)。此類下痢多伴隨黏膩臭穢、腹痛或裏急後重,屬濕熱積滯之證。
  2. 蠱痢:古代概念中,「蠱」可指寄生蟲或邪毒蘊結之病,蠱痢即蟲積或毒邪內擾腸道所致的痢疾,常見腹痛劇烈、便下膿血,或夾雜異物,病情纏綿難癒。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黃連(君藥)

    •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折腸道濕熱,為治濕熱痢要藥。
    • 現代觀點:含小檗鹼,具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腸道病原菌。
  2. 鬱金(臣藥)

    • 辛散苦泄,行氣解鬱,活血止痛,助黃連疏泄鬱熱,緩解腹痛裏急。
    • 現代觀點:揮發油成分可促進膽汁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3. 羌活(佐藥)

    • 辛溫祛風勝濕,升散脾土鬱滯,兼「風能勝濕」之理,助黃連化濕止瀉。
    • 傳統配伍邏輯:少量溫藥反佐黃連苦寒,防冰伏邪氣。
  4. 青黛(佐使藥)

    • 鹹寒,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針對蠱痢熱毒熾盛或血分熱蘊。
    • 現代觀點:含靛玉紅,具抗病原微生物及調節免疫之效。
  5. 苦楝根(使藥)

    • 苦寒有毒,殺蟲驅蠱,直攻蟲積病因,針對蠱痢蟲擾。
    • 現代觀點:含川楝素,對絛蟲、蛔蟲有麻痹作用。

配伍特點與邏輯

  • 清熱燥濕為本:黃連、青黛清解濕熱毒邪。
  • 標本兼治:苦楝根驅蟲治本,鬱金、羌活調氣血、祛風濕治標。
  • 劑型設計:以豬膽汁調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龍腦、麝香芳香透竅,助藥力深入。

可能機理推論
結合現代醫學,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抗菌消炎:黃連、青黛抑制腸道致病菌,減輕炎症。
  2. 調節腸道功能:鬱金、羌活改善腸道蠕動與分泌異常。
  3. 驅蟲:苦楝根直接作用於寄生蟲,消除病因。

此方體現中醫「清熱解毒、行氣化濕、驅蟲積」的複合治法,適用於濕熱夾蟲積之複雜痢疾。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1錢,鬱金(銼)1錢,羌活(去蘆頭)1錢,青黛(研)1錢,苦楝根1錢。
上為末,豶豬膽汁調勻陰乾,再研為末,入龍腦、麝香各少許,湯浸蒸餅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2-3丸,以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虛濕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臭氣喘疥癬前列腺炎胰臟炎霍亂糖尿病排尿困難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出血陰莖勃起不倒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暴食症大腸激擾綜合症黃熱病四肢抽搐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丸,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黃連不以多少。 主治:渴。

黃連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 組成:胡黃連5錢,川黃連5錢,朱砂2錢半(另研)。 主治:肥熱疳。

黃連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黃連半兩(入巴豆半兩同炒赤色,去巴豆),草龍膽1分。 主治:腸風。

黃連丸,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木香半兩,訶子(連核)半兩,黃連1斤(炒紫色)。 主治:脾積下痢,蠱痢。

黃連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黃連半兩,蕪荑(去皮)、使君子(去殼)半兩(洗淨,研)。 主治:疳疾。

黃連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大黃32兩,黃連8兩,黃柏32兩,梔子(炒)48兩,黃芩48兩,甘草16兩。 主治:清熱化濕,利水通便。主治:胃腸滯熱,濕熱黃疸,口舌生瘡,胃熱牙痛,大便乾燥,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