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救苦方

觀音救苦方

GUAN YIN JIU K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5%
大腸經 15%
肝經 15%
膽經 15%
脾經 15%
心經 7%
肺經 7%
三焦經 7%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觀音救苦方中加入木香,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觀音救苦方多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食慾不振等症,而木香可通過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緩解肝胃氣滯,改善胃腸功能,達到緩解疼痛、促進食慾的作用。
  2. 燥濕健脾,化濕止瀉:木香還具有一定的燥濕健脾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濕氣過盛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觀音救苦方中加入木香,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改善脾胃功能,達到健脾化濕、止瀉的效果。

觀音救苦方中使用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觀音救苦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心火熾盛、口舌生瘡、大便祕結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些症狀。
  2. 解毒消炎: 黃連還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疾病,例如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觀音救苦方中往往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與黃連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觀音救苦方(觀音救苦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便下血」,即古代所指的腸風下血、痔血或濕熱蘊結腸道所致的便血症狀。其核心病機為「濕熱鬱滯,氣血失調」,常見於熱毒壅腸或久痢傷絡之證。方以清熱燥濕、調氣止血為法,適用於血色鮮紅、肛門灼熱或伴腹痛者。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比例

  • 黃連(2兩):苦寒,主入心、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連善清中下焦濕熱,尤長於治熱痢血痢(如《傷寒論》白頭翁湯即用黃連治熱痢下重)。其煎汁浸漬木香,意在引藥性入血分,兼制木香辛溫之性。
  • 木香(4兩):辛溫,主入脾、大腸經,行氣止痛、調中導滯。
    • 木香量倍於黃連,一則防黃連苦寒傷胃,二則借其辛散之力疏通腸道氣滯,達「行氣則後重自除」之效(參《醫方集解》芍藥湯配伍邏輯)。
  • 烏梅肉(製丸):酸澀,斂腸止血、生津安蛔。
    • 烏梅為丸,既助止血(酸收固澀),又能緩解黃連苦燥傷陰之弊,契合「久痢傷陰」之病理。

2. 炮製與配伍特點

  • 黃連浸漬木香:以黃連汁慢焙木香,使木香兼具清熱之功,形成「氣血同調」之勢。
  • 丸劑緩圖:梧桐子大丸劑空心服,攻邪不傷正,適合慢性便血或反覆發作者。

3. 治療原理

  • 清熱燥濕:黃連直折腸道濕熱,消除出血主因。
  • 行氣止痛:木香調暢氣機,解決濕熱鬱阻所致的腹脹、裏急後重。
  • 酸收止血:烏梅斂腸止血,標本兼顧。

三者協同,達「清熱不呆滯,行氣不助熱,止血不留瘀」之效。


三、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簡潔,暗合「通因通用」之理(以行氣法治下血),與劉完素「調氣則後重自除」思想相通。然需辨證使用:

  • 適用:濕熱型便血(血色鮮紅、舌紅苔黃膩)。
  • 慎用:虛寒便血(色暗質稀)或脾虛氣陷者,恐非所宜。

此方體現「君臣佐使」靈活搭配,以輕劑調氣血,可視為治腸風下血之基礎方。

傳統服藥法


木香4兩,黃連2兩。
黃連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乾,為末,烏梅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空心服60丸,滾湯送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觀音救苦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觀音救苦方, 出處:《夀世保元》卷四引馬伏方。 組成:木香4兩,黃連2兩。 主治:大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