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斷下丸

黃連斷下丸

HUANG LIAN DUAN XIA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5%
大腸經 15%
肝經 15%
膽經 15%
脾經 15%
心經 7%
肺經 7%
三焦經 7%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斷下丸中包含黃連,乃因其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善於清瀉心胃之熱,且能燥濕止瀉,對於因濕熱蘊積於腸胃所致的腹痛、瀉痢、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黃連在黃連斷下丸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目的,使藥效更佳。

黃連斷下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

首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之效,能疏解腸胃氣滯,緩解腹痛。其次,黃連斷下丸的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涼血止痢,但其寒涼之性可能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加入木香可溫和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既能緩解因寒涼藥物引起的腸胃不適,又能配合黃連等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黃連斷下丸主治「赤痢」,即下痢膿血、赤多白少之熱痢。此症多因濕熱毒邪蘊結大腸,傷及血絡所致。黃連性苦寒,擅清腸胃濕熱,解毒止痢;配合木香行氣導滯,緩解腹痛裏急,體現「通因通用」之法。古方以「斷下」為名,強調其止痢之效,尤其針對熱毒偏盛之赤痢。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連(淨黃連一斤)

    • 黃連為清熱燥濕要藥,尤善清中焦濕熱,《本草備要》謂其「治熱毒赤痢」,能直接抑制腸道病原、消炎止血。大劑量使用(一斤為君),主導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2. 臣藥:南木香(五斤)

    • 木香用量反超黃連(五斤),凸顯「行氣止痛」之重要性。濕熱痢多伴氣滯腹痛,木香辛溫走竄,破滯氣、調中焦,助黃連宣通壅滯,避免苦寒太過導致氣機凝澀,符合「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保命集》)之治痢原則。
  3. 製法與配伍特點

    • 共煮後分三處製丸:黃連與木香同煮,可能使木香揮發油成分與黃連生物鹼交互作用,增強協同效應。分三處處理,或為調控藥性強弱,適應不同病情輕重。
    • 神曲糊丸:神曲健脾消食,既可輔助化滯,又能製約黃連苦寒傷胃,兼顧護養中氣。
  4.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黃連直折熱毒,減少腸道炎症滲出。
    • 行氣導滯:木香疏通氣機,改善腸道蠕動失調。
    • 標本兼顧:既祛濕熱邪氣(治標),又調氣機、護脾胃(固本),契合熱痢「邪實為主」的病機。

延伸思考

此方木香用量奇高,或反映古人對「氣滯」在痢疾中角色的重視。現代若應用,可考量濕熱與氣滯孰輕孰重,調整二者比例,例如熱毒熾盛者可稍減木香,增配白頭翁等強化清熱。

傳統服藥法


淨黃連1斤,南木香5斤。
上銼,用水1鬥5升,銀石器內同煮乾,分作三處。取一處用黃連為末,神曲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小兒丸如黍米大,加減服。
本方為原書引《管見良方》「神仙斷下丸」之第一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斷下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三引《管見良方》。 組成:淨黃連1斤,南木香5斤。 主治:赤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