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連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因為其苦寒清熱的特性。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炎等功效。其清熱瀉火作用可針對心火亢盛、肝火上炎、胃火熾盛等症狀;燥濕止瀉則能治療脾虛濕盛、泄瀉腹痛等疾病;解毒消炎則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
因此,香連丸中加入黃連,可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香連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其行氣止痛作用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而健脾消食作用則可助消化,改善食慾不振等問題。
- 協調藥性: 香連丸中含有黃連、黃芩等寒涼藥材,容易造成脾胃虛寒。木香性溫,可溫脾胃,協調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香連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固澀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其收斂止瀉之功,可輔助香連丸中其他藥物,有效止瀉。
2.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香連丸中其他清熱藥物相輔相成,共奏清熱解毒、止瀉之功。
總而言之,訶子在香連丸方中,發揮了固澀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增強了方劑療效。
香連丸方中使用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其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脾胃氣機,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 調和藥性:香連丸中含有多味藥材,性味各異,陳皮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諸藥協調,發揮最佳療效。例如,陳皮能緩解黃連的苦寒之性,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
香連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肉荳蔻可溫中散寒,止嘔止瀉,改善消化功能。
- 固澀止瀉: 肉荳蔻還具有固澀止瀉的作用,可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香連丸中常配伍具有收斂止瀉作用的藥物,如黃連、白芍等,肉荳蔻的加入可增強止瀉效果。
香連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香連丸以清熱利濕為主要功效,而茯苓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促進濕邪排出,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協調藥性:香連丸中含有黃連、黃柏等寒涼藥物,可能造成脾胃虛寒,茯苓則能緩解藥物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損傷,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痢疾」,其證多因濕熱蘊結腸道,氣機壅滯所致,臨床表現以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為特徵。方中藥物組合側重於「清熱燥濕、行氣止痛」,契合小兒痢疾濕熱夾滯的病機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為君藥
- 苦寒沉降,直入腸胃,清熱燥濕力強,尤擅清除腸道濕熱毒邪,為治濕熱痢疾要藥。
- 現代理解:黃連所含小檗鹼可抑制痢疾桿菌,減少腸道炎症滲出。
木香為臣藥
- 辛香行氣,能通調腸道滯氣,緩解腹痛、裏急後重,與黃連配伍形成「清熱不礙氣,行氣不助熱」的協同效應。
- 現代理解:木香揮發油可調節腸道平滑肌痙攣,改善胃腸運動功能。
吳茱萸為佐藥
- 性溫,辛散苦降,既反佐黃連寒性(防苦寒傷胃),又助木香行氣止痛,兼能疏肝下氣,針對小兒易因情志不暢加重痢疾的特點。
- 現代理解:吳茱萸鹼具有鎮痛、抗炎作用,可緩解腸痙攣疼痛。
白芍為佐使藥
- 酸斂養血,柔肝止痛,配合木香、吳茱萸調和氣血(「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兼防黃連燥濕傷陰之弊。
- 現代理解:白芍苷能抑制腸道過度收縮,調節免疫反應。
整體方義
此方以「清熱燥濕(黃連)+行氣止痛(木香、吳茱萸)+調和气血(白芍)」為框架,體現治痢「通因通用」之法,尤適於小兒體質稚嫩、不耐峻攻的特點。面糊為丸可緩和藥性,米飲湯送服則顧護脾胃,強化藥力直達腸道。
延伸推理
雖原方標明治小兒痢疾,然其組方邏輯(濕熱氣滯)亦可推廣至成人輕症濕熱痢或慢性腸炎,惟需調整劑量。若兼見發熱,可加黃芩;若赤痢偏重,可加當歸、地榆以涼血和營。
傳統服藥法
木香、黃連、吳茱萸、白芍各等分。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濃煎米飲湯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連丸, 出處:《慈幼心書》卷九。 組成:川黃連1斤(去毛蘆),廣木香4兩。 主治:小兒痢疾。
香連丸, 出處:《女科百問》卷下。 組成:木香、黃連、吳茱萸、白芍各等分。 主治:妊娠泄痢不止。
香連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南木香半兩(不過火),淨黃連1兩(銼,用茱萸炒,仍去葉梗),烏梅肉2錢半(薄切,用屋瓦漫火焙乾)。 主治:赤白下痢,煩渴作痛。
香連丸, 出處:《活人方》卷四。 組成:川黃連2兩5錢(用吳茱萸1兩3錢同煮汁乾,去茱萸用連,切片,焙乾用),白芍藥(醋潤1宿,曬極乾,炒黃色)1兩,廣木香5錢,陳神曲(炒黃,爲細末)1兩2錢。 主治:清火順氣。主治:白痢,裏急後重。
香連丸,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二。 組成:川黃連1兩2錢,廣木香8錢(不要見火),山楂肉1兩2錢(炒),川厚朴(去粗皮,薑汁炒)8錢,小青皮(醋炒)8錢,生甘草5錢,紅花3錢(酒洗),大黃2兩(酒炒),大白芍1兩2錢,陳枳殼(麸炒)8錢,尖檳榔8錢,油當歸5錢,地榆5錢,桃仁6錢(去皮尖),橘紅4錢。 主治: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主治:熱痢。
香連丸, 出處:《活人方》卷三。 組成:川黃連2兩5錢(用吳茱萸1兩3錢,同煮汁乾,去吳萸用連,切片,焙乾),白芍藥(醋炒)1兩,黃芩(炒)5錢,當歸(酒焙)7錢5分,地榆(醋炒)5錢,廣木香5錢,烏梅肉(炙)2錢5分,陳神曲(炒黃爲末,1兩2錢)。 主治:男、婦、小兒之痢,表裏俱清之後,裏急後重,肚腹仍痛,所去血積或鮮或黑,及滯下而不痛,久不能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