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霞片香連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其他藥材屬性偏溫熱,需以黃連的寒性來平衡,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 抑菌止瀉:黃連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繁殖,有助於止瀉止痢。方劑中可能存在腸胃濕熱、脾胃虛弱等症狀,黃連可有效控制病菌感染,緩解腹瀉症狀。
霞片香連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可溫中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
- 調和脾胃: 吳茱萸善於理氣止痛,並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與香連等藥物搭配,可增強健脾和胃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因此,吳茱萸在霞片香連丸中起到溫中散寒、止痛和調和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霞片香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燥濕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以疏肝理氣,緩解胸脅脹痛,同時也能健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 調和諸藥: 木香氣味芳香,能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使方中各藥材的功效得到更好的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霞片香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久痢,諸藥不效」,即長期腹瀉、痢疾,經其他藥物治療無效者。古代醫家認為久痢多因濕熱內蘊、脾虛氣滯或寒熱錯雜所致,此方針對濕熱夾雜氣滯之證,尤其適合痢疾遷延不愈、反復發作者。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君藥:川黃連(與吳茱萸同炒)
- 川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為治濕熱痢之要藥。與吳茱萸同炒後(即「萸連」或「左金丸」配伍法),可減其苦寒之性,兼能調和肝胃,避免過寒傷脾。
- 去吳茱萸不用,取其炒製後之藥性,既保留黃連清熱止痢之力,又緩和其峻烈之性,適合久痢正虛者。
臣藥:木香
- 辛溫行氣,能醒脾調中、止痛止瀉,與黃連配伍(即「香連丸」基礎結構)可治濕熱痢兼氣滯,改善裡急後重、腹痛等症。
- 久痢多伴氣機不暢,木香助黃連化濕行滯,相輔相成。
佐藥:霞片(霞芙蓉)
- 霞芙蓉即木芙蓉,性涼味微辛,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止血痢。此方用量極輕(僅2分),可能取其涼血止痢之效,輔助黃連清餘熱,或針對痢下赤白帶血者。
- 另有一說「霞片」為古名,或指他藥(如肉桂之類),然依主證久痢推斷,仍以清熱涼血解讀為宜。
全方配伍特點
- 清熱不傷正:黃連經吳茱萸炒製,寒性稍緩,配合木香溫行,避免久痢正虛不耐苦寒。
- 行氣兼止痢:木香調氣機,黃連祛濕熱,符合「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治痢原則。
- 輕清餘邪:霞片用量極少,可能針對久痢殘留之熱毒或血分伏熱,畫龍點睛。
此方結構簡潔,以「香連丸」為核心,佐以炒製法與輕清之品,體現古代醫家對久痢「濕熱未清、氣滯正虛」病機的處置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川黃連4兩,吳茱萸4兩(同炒紫色,去茱萸不用),木香8分,霞片(即霞芙蓉)2分。
上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霞片香連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川黃連4兩,吳茱萸4兩(同炒紫色,去茱萸不用),木香8分,霞片(即霞芙蓉)2分。 主治:久痢,諸藥不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