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公丸
TAI G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六引宋杏川方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中性 (0.9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8%
膀胱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9%
心經 9%
腎經 9%
肺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太公丸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驅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太公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中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相關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 太公丸中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乾薑與之配合,可增強溫陽散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太公丸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在於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能清熱解毒、收斂止瀉,對於脾胃虛寒、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痢疾有較好療效。
此外,白礬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太公丸中加入白礬,旨在增強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效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太公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緊陰青筋,心腹疼痛」,屬中醫寒凝氣滯、經脈拘急之證。「緊陰」可能指下焦陰寒凝結(如少腹冷痛),「青筋」則為寒凝血瘀、筋脈顯露之徵;心腹疼痛多因寒邪內阻,氣血不通所致。全方主治明確針對陰寒內盛、氣滯血瘀之痛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乾薑(2兩)
- 性辛熱,專入脾、胃、心、肺經,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本草備要》謂其「燥脾溫胃,逐寒邪」,可破除沉寒痼冷,緩解寒凝所致心腹冷痛。
- 乾薑之辛散推動氣血運行,改善「青筋」血瘀現象,同時溫煦經脈以解「緊陰」拘急。
臣藥:枯白礬(2兩)
- 白礬經煅製(枯過)後,燥濕收斂之力更強,兼可化瘀。《本草綱目》載其「吐下痰涎,澀腸止瀉」,此處取其:
- 收斂止痛:固定乾薑辛散之氣,防止溫散過度,形成「散中有收」配伍。
- 消痰瘀:輔助化解寒濕久凝形成的痰瘀互結(如青筋顯露)。
- 與乾薑相配,一溫一斂,共奏溫通固澀之效,針對寒邪夾濕、疼痛兼見氣血渙散之病機。
- 白礬經煅製(枯過)後,燥濕收斂之力更強,兼可化瘀。《本草綱目》載其「吐下痰涎,澀腸止瀉」,此處取其:
製法與服法深意
- 糯米糊為丸:糯米甘溫補中,既可制約白礬澀烈之性,又能護胃,避免乾薑辛熱傷津。
- 綠豆大丸劑:小劑型量輕力專,適合逐步溫化寒邪,防止燥熱傷陰。
- 滾水送服:借助熱水助藥力溫散,若「不止再飲滾水3日」,強調持續溫通以破除沉寒。
全方核心機理
以溫陽散寒為主,輔以收斂化瘀,適用於陰寒內結、經脈攣急兼輕度痰瘀之證。乾薑破陰回陽,枯礬固澀消瘀,兩者相制相成,尤重調節寒濕環境下的氣血運行,故對「寒痛」與「筋急」並見者有效。
傳統服藥法
乾薑2兩,白礬(枯過)2兩。
上為末,用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丸,滾水送下。如不止,再飲滾水3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太公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六引宋杏川方。 組成:乾薑2兩,白礬(枯過)2兩。 主治:緊陰青筋,心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