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嗽丹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化痰: 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效。其含有皁苷、黃酮類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生長,並促進痰液排出,對於熱痰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宣肺通竅: 皁莢亦具宣肺通竅之功,能疏通肺氣,緩解肺熱壅塞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同時,皁莢還能促進鼻腔、咽喉部氣血循環,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綜上所述,皁莢在止嗽丹中發揮清熱化痰、宣肺通竅的功效,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止嗽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止咳: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寒邪客肺、肺氣虛寒引起的咳嗽、痰多,肉桂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 助藥力: 止嗽丹中常含有其他寒涼藥材,肉桂可以起到引藥入肺,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因此,肉桂在止嗽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溫肺止咳、助藥力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止嗽丹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1. 溫肺化痰:乾薑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對於寒邪客肺、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等症狀,能起到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
2. 助陽化氣:乾薑還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功效。對於體虛、陽氣不足所致的咳嗽,能起到溫陽補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因此,止嗽丹方劑中加入乾薑,可以有效溫肺化痰、助陽化氣,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中藥方劑「止嗽丹」中包含白礬,是因為白礬具有強效的收斂止咳作用。白礬能夠收斂呼吸道的分泌物,對於由咳嗽引起的不適具有顯著療效。其主要作用是止咳收斂,幫助改善咳嗽症狀。白礬的使用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提供更好的舒緩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嗽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咳嗽」,乃針對寒痰壅肺、氣逆不降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咳嗽多因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導致肺氣宣降失常,痰涎凝滯。止嗽丹以溫化寒痰、宣肺止咳為法,適用於痰白清稀、遇寒加重、胸膈滿悶等寒咳實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皂角(去皮弦):
- 味辛鹹性溫,能「通竅瀉痰」,其辛烈之性可豁痰開閉,攻逐肺中頑痰,尤善治痰壅氣逆之咳嗽。
- 去皮弦可減其刺激性,重在化痰而非催吐。
官桂(肉桂):
- 辛甘大熱,溫補命門之火,助陽散寒。
- 通過溫腎陽以暖肺脾,消散內寒,間接化解痰飲之源,兼能平沖降逆,緩解氣逆咳嗽。
乾薑:
- 辛熱燥烈,專溫脾肺之寒,與官桂協同增強溫裡散寒之力。
- 乾薑能「守而不走」,穩定中焦陽氣,杜絕生痰之因(脾虛生濕)。
白礬(少許):
- 酸澀寒涼,能「化痰濕、收斂肺氣」,與前三味溫藥相配,既可防溫燥太過,又能斂肺止咳,收散並用。
- 少量使用,取其化痰之效而不過於固滯邪氣。
配伍特點:
- 溫化為主,佐以收斂: 皂角、官桂、乾薑三藥皆辛溫,合力溫散寒痰;白礬微寒斂肺,調節全方偏性,以防辛散耗氣。
- 蜜丸緩攻: 煉蜜為丸,既能緩和皂角之峻烈,又可潤肺護中,延長藥效,使痰濁漸消。
- 夜間服藥: 「臨臥服之」順應人體陽氣入裡之機,助藥力深入溫化夜間易發的寒痰咳逆。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寒痰膠固」之病機,通過溫陽散寒以治本(官桂、乾薑)、滌痰開閉以治標(皂角),佐以白礬斂肺止咳。全方側重祛邪,通過解散寒痰、恢復肺氣宣降,達到止咳效果,適用於痰濕寒實證,而非陰虛燥咳或外感初起者。
傳統服藥法
皂角(去皮弦)、官桂、乾薑等分、白礬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20-30丸,臨臥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嗽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七。 組成:皂角(去皮弦)、官桂、乾薑等分、白礬少許。 主治:咳嗽。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