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散
SAN L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4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良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止嘔降逆: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嘔吐腹痛等症,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效緩解症狀。
二、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三良散整體偏寒涼,加入溫性的吳茱萸,可以起到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有效。同時,吳茱萸辛散之性,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增強療效。
三良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三良散的主要功效為溫中和胃、理氣止痛,而乾薑則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幫助消化,緩解胃寒疼痛。
- 助藥力:乾薑辛溫之性,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藥力發揮,使藥效更佳。三良散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乾薑則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溫中和胃、理氣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良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三良散由吳茱萸(黑豆同炒)、寒食麵、乾薑(炮)三味藥組成,各一兩。
古籍記載:
《聖濟總錄》中記載:「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食前溫酒調下,日三。治婦人帶下。」並強調此方「神效」。另於其後提及「若挾熱者,多下赤膿」則另用黃連散治之,可見三良散的應用針對非熱性的帶下病症。
主治功效分析:
從方劑組成及古籍記載來看,三良散的主治功效為溫經散寒、理氣止帶,專用於治療婦女寒性帶下病症。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溫陽散寒,溫化寒濕: 婦人帶下不止,若屬寒性,多因體內陽氣不足,寒濕內生,阻滯胞脈,導致帶下清稀、色白或淡白,且常伴有小腹冷痛、腰痠等症。方中乾薑經炮製後,辛熱之性更為溫和,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驅散體內陰寒之氣,且可溫化寒濕,使寒邪散、濕邪化,氣機暢通。
疏肝理氣,溫中止痛: 吳茱萸味辛性熱,入肝經,可溫肝散寒,疏理肝氣,對於因肝經寒凝、氣機不暢導致的下腹冷痛、帶下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其溫中之效也能幫助乾薑發揮更好的散寒作用。吳茱萸經黑豆同炒,可減少其辛燥之性,使其藥性更加溫和。
健脾燥濕,協同止帶: 方中寒食麵,其性味平和,在此方中主要起輔助作用,能健脾和胃,吸收體內多餘的濕氣,協同乾薑、吳茱萸,加強整體的止帶效果。寒食麵同時具有一定的養陰作用,能平衡方中溫燥之藥,使其藥性不至於過於偏頗。
綜合分析:
三良散的配伍體現了溫散寒邪、理氣止帶的治療思想。方中以乾薑溫散寒邪為君藥,吳茱萸溫肝理氣、助乾薑散寒為臣藥,寒食麵健脾燥濕,協同諸藥為佐使藥,三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理氣止帶之功,故能有效治療婦女因寒濕內阻、肝氣不舒所致的帶下病症。此方適用於帶下量多、色白或淡白、質清稀、無明顯熱象者。若帶下色黃或赤,則屬熱性帶下,不宜使用此方,應參考《聖濟總錄》中記載之黃連散。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黑豆同炒)1兩,寒食面1兩,乾薑(炮)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良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吳茱萸(黑豆同炒)1兩,寒食面1兩,乾薑(炮)1兩。 主治:婦人五色帶下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