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連湯

WU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五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腎經 1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10%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連湯中包含黃連,乃因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瀉火燥濕。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膽三經。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火,解熱除煩,且可降胃火,止嘔止瀉。在烏連湯中,黃連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清熱解毒,瀉火燥濕,治療熱毒壅盛、心煩不眠、口渴便祕等症。

黃連為烏連湯中重要藥材,其苦寒之性,對於治療熱證具有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發揮更佳療效。

烏連湯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祛寒止痛之效,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

烏頭辛溫,入心、肺、腎經,能溫陽散寒,驅散寒邪,解除經絡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烏頭性烈,用量需謹慎,不可隨意服用。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判斷是否適合服用,並嚴格控制用量,避免產生毒副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連湯]主治功效分析

烏連湯主治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分析,烏連湯主治脈痔下血不止,症狀為「外無形而所下血一線如箭,或點滴不能已,此由脈竅中來也」。

治療原理分析

烏連湯由黃連烏頭二味藥組成,兩者藥性一寒一熱,相互制約又協同作用。

  • 黃連: 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烏連湯中,黃連主要針對脈痔出血的病機之一——「熱」。《証治準繩‧雜病》提到「臟毒則足太陰積熱久而生濕,從而下流也」,說明臟毒(包括脈痔)的形成與體內積熱有關。黃連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積熱,從而減輕出血症狀。

  • 烏頭: 味辛、苦,性熱,有毒。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的功效。在烏連湯中,烏頭主要針對脈痔出血的另一病機——「寒」或「虛」。雖然古文主要強調「熱」的病機,但也提到「量冷熱加減法」,暗示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冷」的情況。烏頭的溫經通脈作用可以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有助於止血。

  • 用量隨證加減: 古文記載「熱則加黃連,冷則加烏頭」,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黃連和烏頭的用量,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如果患者熱象明顯,則加重黃連的用量以增強清熱之力;如果患者寒象明顯或體質虛弱,則加重烏頭的用量以增強溫經散寒之力。

總結

烏連湯以黃連清熱燥濕,烏頭溫經通脈,二藥合用,寒熱並調,達到止血的目的。該方劑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寒熱並用的治療思路,針對脈痔下血不止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烏頭(炮,去皮尖)各等分。
熱則加黃連;冷則加烏頭。
上銼散。
每服2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烏連湯,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黃連(去須)、烏頭(炮,去皮尖)各等分。 主治:脈痔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