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黃湯
QING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七十三引《海上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黃湯中含有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尤其針對心火、胃火旺盛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心煩失眠等症狀。青黃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燥濕止瀉: 黃連除了清熱瀉火,還有燥濕止瀉的功效。青黃湯中加入黃連,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能幫助止瀉止痢,尤其對於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黃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文獻,主治「眼赤痛」,屬中醫「目赤腫痛」範疇,多因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或外感火毒所致。其症狀包括眼睛紅腫、灼熱刺痛、分泌物增多等,類似現代之結膜炎、角膜炎等外眼疾患。方中以煎湯外洗,直接作用患處,為傳統眼科外治法之典型應用。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冬青葉
- 性味苦澀涼,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針對「眼赤痛」,其清熱之力可降局部火毒,涼血特性助消眼部充血腫脹。古方常以鮮品搗汁治火熱目疾,此處煎湯外用,取其清解之功。
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要藥。
- 外用可直折火勢,尤其善治「心火亢盛」相關目赤(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其抗菌抗炎作用現代已得驗證,與古用邏輯相符。
樸消(芒硝)
- 性味鹹苦寒,外用能清熱消腫、軟堅散結。
- 加入少量可增強滲透,引藥力深入,並通過高滲作用減輕局部水腫,緩解「赤痛」之急症。
組方邏輯與協同效應
- 清熱為主線:冬青葉與黃連均屬寒涼,一偏解毒,一偏瀉火,相須為用增強清解目系熱毒之效。
- 外治重局部:煎湯外洗使藥力直達病所,避免內服苦寒傷胃之弊。輔以樸消滲透,促使熱毒從表而散。
- 簡效配伍:古代民間驗方特色在藥味少而力專,此方三藥皆針對「火熱目赤」核心病機,體現「熱者寒之」原則。
中醫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體現「給邪出路」思想:通過外洗使熱毒隨液而泄。眼部為肝之竅,心火易上炎至此,黃連清心火,冬青葉涼肝血,暗合「肝心同調」;樸消消腫止痛,標本兼顧。全方以外治法快速治標,符合眼科急症「先緩其苦」的臨床需求。
傳統服藥法
冬青葉、黃連各少許。
上煎濃湯。又入樸消少許,洗眼。甚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角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青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三引《海上方》。 組成:冬青葉、黃連各少許。 主治:眼赤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