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引龍歸海散」方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為溫熱藥,能溫補陽氣,散寒止痛。此方常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陽虛水泛,表現為肢體冰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小便清長等。附子可溫補陽氣,回陽救逆,改善寒凝水泛的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附子與其他藥物搭配,可增強其治療效果。例如,附子與桂枝、附子與白朮等,可增強溫陽散寒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陽虛水泛的症狀。
引龍歸海散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溫中散寒: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尤其適用於寒邪客於中焦,引起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
- 降逆止嘔: 吳茱萸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與引龍歸海散中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其止嘔效果。
綜上所述,吳茱萸的溫中散寒和降逆止嘔功效,與引龍歸海散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引龍歸海散」主治「寒性白喉急證」,其證屬陰寒凝結、虛陽浮越所致。白喉古稱「鎖喉風」,多因肺腎陰虛或疫毒熾盛而發,而此方所治屬寒證,當見喉間白腐、咽喉劇痛但色暗淡、四肢厥冷、脈沉微等症。寒邪閉遏咽喉,陽氣不達,故須引火歸元、溫散陰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制附片(4錢):
- 大辛大熱,走而不守,能溫補命門之火,驅逐沉寒痼冷。
- 此處用於破陰回陽,使浮越之虛陽下歸腎中(即「引龍歸海」之意),兼散咽喉寒凝。
吳萸(3錢):
- 辛苦大熱,專入肝經,能溫降濁陰、散寒止痛。
- 配合附片,共奏溫裏散寒之效,且吳萸善下行,可引藥力直達足心湧泉穴(腎經井穴),助陽氣歸根。
外用貼敷機理
- 白酒調貼湧泉穴:
湧泉為腎經起始穴,貼敷可激發腎陽,導浮火下行。白酒辛散,助藥性滲透,使溫熱之效自下焦上濟咽喉。 - 微烘加強藥力:
寒甚時加溫,助藥性速發,更利陰寒消散。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從「上病下治」立法,以溫腎助陽為核心,透過外用引導虛陽下歸,解除上焦寒閉。方名「引龍歸海」即喻此意——龍(浮陽)歸海(腎水),使陰平陽秘,喉症自愈。
傳統服藥法
制附片4錢,吳萸3錢。
上為細末。
白酒調作2餅,貼兩足心湧泉穴;若天氣寒,用火微烘。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白喉
相同名稱方劑
引龍歸海散,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制附片4錢,吳萸3錢。 主治:寒性白喉急證。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