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蜈蚣

WU GONG

  • 英文名稱: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Centipede, Scolopendra
  • 別名:吳公,天龍,百足蟲,嗷高姆,百腳,金頭蜈蚣,蝍蛆,千足蟲
  • 藥品來源:大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緣動物的幹燥全蟲。4~6月間捕捉,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入頭尾兩部,繃直曬幹;或先用沸水燙過,然後曬幹或烘幹。有些地區於冬季在陰濕處埋下雞毛、雞骨等物,引誘蜈蚣在此產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 道地藥材:陝西, 雲南, 廣西,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湖南, 湖北, 陜西
  • 生長環境:山坡, 丘陵, 路旁, 草叢, 田畔, 低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蜈蚣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蜈蚣,其活血化瘀功效雖非其主要記載,卻可從多部古代醫籍中窺見端倪。雖然古代醫籍並未直接明言蜈蚣具有“活血化瘀”之效,但其多項記載卻間接地佐證了此功效。

《名醫別錄》記載蜈蚣可「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去惡血」一語,暗指其具有清除瘀滯血液的作用,這與活血化瘀的功效相符。「心腹寒熱結聚」也暗示其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態,而氣血運行不暢常與瘀血相關。

《本草綱目》則記載蜈蚣能治療「丹毒」,丹毒多因外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而成,蜈蚣能治療丹毒,說明其具有疏通經絡、消腫止痛、化解瘀血的作用。《本草書名》的記載更直接地說明蜈蚣能治療頜下淋巴腺炎,其能控制炎症擴散、消除疼痛腫脹,也間接反映了其活血化瘀的功效,急性炎症的腫痛本質上也是氣血瘀滯的表現。

其他典籍如《玉楸藥解》的「拔膿消腫」,《抱朴子》的治「蛇瘡」,雖未直接提及活血化瘀,但這些病症的產生或發展都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密切相關,蜈蚣能治療這些病症,也間接說明其具有活血化瘀的潛在作用。總而言之,雖然古籍未直接點明蜈蚣的活血化瘀功效,但從其治療諸多與瘀血相關疾病的記載中,可以推斷出其具有此方面的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這僅是根據古籍推測,並非現代藥理學研究結論。

2. 活絡止痛

蜈蚣,作為一味峻猛的中藥單方,其「活絡止痛」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可從多個角度闡釋。

從《本草書名》的記載可見,蜈蚣水煎服用,能有效治療頜下淋巴腺炎,並能消除疼痛與腫脹。此處的「止痛」作用,可能源於其對炎症的消散作用,減輕了炎症刺激所造成的疼痛。 《玉楸藥解》更直接點明其「拔膿消腫」之效,膿腫消退自然能緩解疼痛。

雖然《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綱目》等典籍更多著重於蜈蚣的解毒、殺蟲功效,如治療蛇蟲咬傷、小兒驚厥、丹毒等,但這些疾病本身常常伴隨疼痛,蜈蚣在治療過程中所展現的止痛效果,也間接印證了其活絡經脈、疏通氣血的功能。例如《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療瘰癘(淋巴結核),此病症亦常伴有疼痛。

《抱朴子》記載蜈蚣可治蛇瘡,《本草述鉤元》提及其可治癘風,這些疾病的疼痛,很可能也是蜈蚣藥效的一部分體現。 綜上所述,古籍中雖未明確將「活絡止痛」作為蜈蚣的單一功效主旨,但其治療多種疾病的過程,都顯示其具有緩解疼痛的功效,這與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藥性密切相關,其「活絡止痛」作用應當視作其多種藥效的綜合體現。

3. 平肝息風

蜈蚣單方在中醫領域,尤其在「平肝息風」方面,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可從古籍中窺見其端倪。歷代醫家對蜈蚣的藥性描述多著重於其解毒、攻毒之效,如《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皆記載其能「主啖諸蛇蟲魚毒」,這暗示其具有較強的祛除邪毒能力。而「平肝息風」作用,則需從其整體藥性推斷。

《本草綱目》記載蜈蚣可治「小兒驚厥風搐」,「驚厥風搐」正是小兒肝風內動的表現,這說明蜈蚣具有一定的平肝熄風作用,其機理可能與其祛除邪毒、疏通經絡有關。邪毒內擾,可導致肝陽上亢,引起痙攣抽搐等症狀;蜈蚣入肝經,能驅除邪毒,使肝氣得以平復,從而達到息風的效果。

雖《玉楸藥解》提到其「拔膿消腫」,《本草書名》則記載其治療頜下淋巴腺炎的有效性,這些也側面印證了蜈蚣的解毒消腫能力。消腫即消炎,炎症的消除,能間接地減輕因炎症引起的肝臟負擔,進而起到輔助平肝的作用。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籍中關於蜈蚣平肝息風的記載較為零散且缺乏系統論述。其平肝息風之效,更多體現在治療某些伴有肝風內動症狀的疾病過程中,而非直接針對肝風證的單一治療方法。因此,單純依靠蜈蚣來治療肝風病證,仍需謹慎,並需結合其他中藥進行辨證論治。

蜈蚣的古代典籍


蜈蚣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蜈蚣毒液中含有多種成分,其中某些成分被認為具有抗發炎作用。這些成分可以抑制細胞激素的釋放,減少發炎反應。因此,蜈蚣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藥中治療風濕病、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2. 抗凝血

《本草綱目》載,蜈蚣「性微寒,味辛,有毒,入肝經」。蜈蚣毒液中的某些成分被認為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防止血液凝結。然其毒性強烈,使用不當可致嚴重傷害,不可擅自服用。

3. 止痛功效

蜈蚣以其溫熱之性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止痛消腫,故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跌打損傷、扭傷、骨折等疼痛症狀。

蜈蚣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調敷。

蜈蚣的炮製


  • 蜈蚣:拭淨,除去頭足,剪斷用。
  • 酒炙蜈蚣:將蜈蚣除去頭足,折斷;酒潤後,微火焙乾。
  • 《雷公炮炙論》: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於士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後,去木末,去足、甲用。
  • 《綱目》: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毒性強:蜈蚣為有毒藥材,使用時劑量不可過大。
  2. 血虛生風者禁服:血虛生風者易生內火,蜈蚣性溫,服用後可能加劇其症狀。
  3. 孕婦禁用:蜈蚣毒液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孕婦應避免服用。
  4. 過敏體質慎用:部分人對蜈蚣過敏,可能出現過敏反應。
  5. 凝血異常者慎用:蜈蚣毒液會影響凝血,凝血異常者服用後可能導致出血。
  6. 呼吸系統疾病者慎用:蜈蚣毒液可能引起呼吸系統症狀,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避免服用。
  7. 心血管疾病者慎用:蜈蚣毒液可能影響心血管系統,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後可能出現不良反應。

蜈蚣相關的方劑


蜈蚣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百日咳甲狀腺腫痲風 [漢生氏病]丹毒皮膚癬菌病(頭,鬍鬚)白癬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淋巴腺炎半身或下肢麻木半身不遂頭痛癲癇腦中風諮詢損傷風濕病疼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

蜈蚣含有的化學成分


類蜂毒樣物質(Bee venom-like substances), 類組胺樣物質(Histamine-like substances), 組氨酸(Histidine), 鳥氨酸(Ornithine), 酷氨酸(Tyrosine), 谷氨醯胺(Glutamine), 幾丁質(Chitin), 脫乙酰幾丁質(Chitosan), 葡萄糖胺(Glucosamine), 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β-胡蘿蔔素類(β-Carotene), 蝦黃質酯(Astaxanthin ester), 蝶啶(Pteridine), 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嘌呤(Purine), 類乙酰膽鹼樣物質(Acetylcholine-like substances), 組胺(Histamine), 膽甾醇(Cholesterol), 島氨酸(Isleuc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蘇氨酸(Threonine), 胱氨酸(Cystine), 蛋氨酸(Methion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酪氨酸(tyrosine), 脯氨酸(Proline), 氨(Ammonia), 磷(Phosphorus), 鉀(Potassium), 鈉(Sodium), 鈣(Calcium), 鎂(Magnesium), 鋅(Zinc), 鐵(Iron), 蛋白質(Protein), 水不溶性物質(Water-insoluble substance), 還原糖(Reducing sugar), 水(Water), 遊離氨基酸酯酶(Free amino acid esterase), 乙酰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 纖維素酶(Cellulase), 蛋白水解酶(Protease), 酸性磷酸單酯酶(Acid phosphomonoesterase), 鹼性磷酸單酯酶(Alkaline phosphomonoesterase), 磷酯酶A(Phospholipase A), 銅(Copper), 鋁(Aluminum), 鋇(Barium), 錳(Manganese), 總油脂(Total lip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 二十碳二烯酸(Eicosadienoic acid), 二十碳三烯酸(Eicosatrienoic acid), 正十四碳酸(Tetradecanoic acid), 正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 異十五碳酸(Methyltetradecanoic acid), 14-甲基-十六碳酸(14-Methylhexadecanoic acid), 脂肪(Fat), 蟻酸(Formic acid), 精氨酸(Arginine), 賴氨酸(Lysine), 甘氨酸(Glycine), 丙氨酸(Alanine), 纈氨酸(Valine), 亮氨酸(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絲氨酸(serine), 牛磺酸(Tau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