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洗藥

JIN XI Y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66%
心經 33%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浸洗藥使用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浸洗藥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消腫止痛: 紅花還能散瘀消腫,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紅腫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浸洗藥通常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浸洗藥方劑中加入蜈蚣,主要是利用其 祛風止痛、解毒消腫 的功效。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等功效。其藥性強勁,對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毒蟲咬傷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在浸洗藥方中,蜈蚣可透過浸泡,將其藥性釋放到水中,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蜈蚣對於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皮膚病,亦有一定療效。因此,在某些浸洗藥方中,也會加入蜈蚣,以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浸洗藥」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足心癰。

組成: 赤梗紅花、蜈蚣。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証治準繩‧瘍醫》記載,「浸洗藥」由赤梗紅花和蜈蚣組成,主要用於治療足心癰。

方中紅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腫脹疼痛。蜈蚣則具有通經絡、解毒殺蟲的作用,可針對足心癰之病因,疏通經絡,解毒消癰。

古文提及「煎水浸洗之」,表明此方用法為外用,透過藥物煎煮後的藥液浸泡或洗滌患處,使藥物成分直接作用於病灶。藥液的溫熱作用也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藥物療效。

此方以活血化瘀、通絡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針對足心癰之病理特點,外用浸洗,藥物直達病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總結:

「浸洗藥」主要用於治療足心癰,其組成為紅花、蜈蚣。 該方以活血化瘀、通絡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透過藥物煎煮後的藥液浸泡或洗滌患處,使藥物成分直接作用於病灶,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赤梗、紅花、蜈蚣。
水煎,浸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浸洗藥, 出處:《準繩·瘍醫》卷四。 組成:赤梗、紅花、蜈蚣。 主治:足心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