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劍金

SHUANG JIAN J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雙劍金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原因如下:

  1. 攻毒散結: 蜈蚣性寒,具有通經活絡、解毒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瘡瘍腫毒、瘰癧結核等病症,而雙劍金方常被用於治療此類病症,蜈蚣的加入有助於提升藥效。
  2. 引藥入絡: 蜈蚣性善走竄,能引藥深入經絡,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配合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治療深部病症。

總而言之,蜈蚣在雙劍金方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攻毒散結、引藥入絡的功效,有助於提升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劍金」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雙劍金」由赤足蜈蚣一條及紫色大螳螂一個組成。

古籍記載與主治功效:

根據《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雙劍金」主治「驚癇偏搐」。

  • 驚癇: 指小兒因驚恐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此類症狀往往表現為突發性的意識喪失、肢體強直或抽動等。
  • 偏搐: 指抽搐發生時偏於身體的一側,而非全身性的抽搐。

治療原理分析:

從組成來看,「雙劍金」主要以動物類藥材為主,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蜈蚣之功: 蜈蚣性辛溫,歸肝經,具有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通經絡,驅散風邪,適用於風邪內侵所致的驚癇抽搐。其息風止痙之功,能有效緩解因風邪或痰熱擾動所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此外,蜈蚣的攻毒散結作用,也可能對某些引起驚癇的病理性因素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2. 螳螂之用: 紫色大螳螂亦為動物類藥材,其性味功效雖在古籍中記載較少,但根據中藥傳統理論,動物類藥材多具有較強的祛風、通絡之效,且動物類藥材可能具有以形補形的寓意。螳螂其形似劍,或與方名「雙劍金」相呼應,推測其亦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可與蜈蚣協同作用,加強鎮驚止搐的效果。

綜合分析:

「雙劍金」以蜈蚣為主藥,搭配螳螂,兩藥合用,共奏息風止痙、通絡止痛之功。針對「驚癇偏搐」之病症,可有效緩解小兒因風邪或痰熱等因素導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尤其是偏於一側的抽搐。此方劑的選藥精簡,重在發揮動物類藥材的特殊功效,體現了古代醫家在治療小兒驚癇方面的獨特思路。

傳統服藥法


赤足蜈蚣1條,紫色大螳螂1個。
上曬至乾,以利刀當脊分切作兩畔,各逐左右,別研為細末,不得交錯,各用貼子盛之,於貼子上號記左右。
遇其患者,每用1字許,鼻內任搐之。左治左,右治右。俱搐者,任右則右住,任左則左住,左右任皆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雙劍金,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赤足蜈蚣1條,紫色大螳螂1個。 主治:驚癇偏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