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散

不二散

BU ER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集驗良方》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不二散」方劑中含有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痙:蜈蚣性寒,味辛,具有較強的祛風止痙功效,能有效治療因風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痙攣抽搐、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通絡止痛:蜈蚣亦具通絡止痛之效,能疏通經絡,緩解因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

因此,不二散中加入蜈蚣,旨在發揮其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不二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手足橫紋區處患毒,并蛇頭眼腹等症」,意指用於治療手足關節皺褶處(如指縫、掌紋)的瘡毒腫痛,以及「蛇頭疔」(手指末節化膿性感染,形似蛇頭)、「眼腹毒」(疑為眼部或腹部腫毒)等外科感染性疾病。古代醫家將此類病症歸因於「熱毒壅滯」或「濕毒蘊結」,病機多與局部氣血瘀阻、經絡不通相關。

方劑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常山(8錢)
    性味苦辛寒,傳統以「截瘧」聞名,然其具「涌吐痰涎」「清熱解毒」之效。於此方中,可能取其「開泄結滯」之力,透過宣通氣機、化解熱毒,針對瘡毒之痰熱瘀結病機。

  2. 檳榔(8錢)
    性味辛苦溫,主入胃腸經,傳統用於驅蟲、行氣利水。然其「破滯散結」特性尤為關鍵,能行氣活血、消腫止痛。配合常山,可疏通局部氣血瘀阻,散結以消腫毒。

  3. 貝母(8錢)
    浙貝母(大貝母)性味苦寒,長於「清熱散結」「化痰消腫」,為治瘰癧瘡癰要藥。此處取其「開鬱解毒」之功,助常山、檳榔化解熱毒痰凝,促使腫毒消散。

配伍邏輯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本,輔以「行氣散結」「化痰通絡」。常山開泄、檳榔破滯、貝母散結,三藥協力疏通經絡壅滯,針對瘡毒之「熱、瘀、痰」病機。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可能透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

  • 清熱解毒:常山、貝母寒性協同,清解局部熱毒。
  • 行氣活血:檳榔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瘀阻。
  • 化痰散結:貝母化解痰凝,配合常山檳榔軟堅消腫。

煎服法意義
「水薑煎」借生薑辛散之性,助藥力外達肌表;「露一宿」可能使藥性緩和(減常山刺激性),或取「夜露清涼」之意增強解毒效;「五更溫服」順應陽氣初升之時,助藥力透達病所。

綜上,不二散以「通散消解」為核心,針對外科實證瘡毒,屬古代「以攻為治」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常山8錢,檳榔8錢,貝母8錢。
水薑煎,露1宿。五更時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不二散, 出處:《脈因症治》卷一。 組成:白面2兩,砒1錢。 主治:瘧疾。

不二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三。 組成:甘草半兩,豆粉1兩。 主治:疔瘡。

不二散, 出處:《痢瘧纂要》卷十二。 組成:常山8錢,檳榔8錢,貝母8錢。 主治:瘧痢兼患,痢減而瘧甚者。

不二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 組成:紫河車2錢,綠豆粉半兩,甘草1錢,薄荷2錢,信1錢。 主治:瘧疾。

不二散, 出處:《集驗良方》卷一。 組成:杜蜈蚣8錢(曬乾,生研),雄精4錢。 主治:拔毒,去腐,生肌。主治:手足橫紋區處患毒,並蛇頭眼腹等症。

不二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 組成:嬰粟殼2兩,甘草2兩(炙),青皮(去瓤,焙乾)2兩,陳皮(去瓤,焙乾)2兩,當歸1兩,甜藤1兩(如無,乾葛代)。 主治:諸般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