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貓蚣散」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蜈蚣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之效。 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不通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蜈蚣能起到疏通經絡、止痛的效果。
- 蜈蚣具有較強的毒性,但經過炮製後能減毒增效,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良藥。 例如,在治療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症狀時,蜈蚣的毒性能與毒素相互拮抗,達到解毒的效果。
總而言之,蜈蚣在「貓蚣散」方劑中發揮著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作用,是治療相關疾病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貓蚣散】主治「瘰癧」,即現代所謂淋巴結結核(癧癗)或慢性淋巴結炎,屬中醫「痰核」範疇。此病多因肝鬱氣滯、痰火凝結經絡而成,常見頸部、腋下結核累累,久不消散。古代醫家以散結消腫、祛風通絡為治療原則,本方即針對此病機而設。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貓兒骨、蜈蚣
- 貓兒骨(炙):
貓骨於古代方書中記載具「軟堅散結」之效,尤用於頑固痰核。炙後減其腥燥,增溫通之力,助消散深伏之痰瘀。 - 蜈蚣(7條):
性辛溫有毒,為「搜風通絡」要藥,善走竄經絡、攻毒散結,針對瘰癧之痰瘀互結、久病入絡者,能破瘀消腫。
此二藥為君,一以動物骨質鎮靜軟堅,一以蟲藥走竄攻毒,體現「以骨治骨(淋巴屬筋節)、以蟲通絡」的思路,直搗痰核巢穴。
2. 輔助煎湯藥物
方中要求以「防風、羌活、黃芩、梔子、蟬蛻、海藻、薄荷、川芎、連翹、甘草、夏枯草」煎湯送服,進一步強化療效:
- 疏風清熱(防風、羌活、薄荷、蟬蛻):
瘰癧初起多伴風熱上攻,此類藥宣散表邪,透發鬱熱,防病邪深陷。 - 瀉火解毒(黃芩、梔子、連翹、夏枯草):
清肝膽鬱火,夏枯草兼散結,黃芩、梔子涼血,針對痰火膠結之病本。 - 化痰散結(海藻):
海藻鹹寒,專消痰核,與貓骨相須為用,增強軟堅之功。 - 活血行氣(川芎):
血行則痰消,川芎助蜈蚣通絡,解氣血凝滯。 - 調和藥性(甘草):
緩和蜈蚣之毒,兼益氣和中。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蟲類搜剔+骨骼鎮潛」為核心,輔以「疏風清熱-瀉火解毒-化痰活血」的複合策略,體現「標本兼顧」思想:
- 攻逐有形之結:
貓骨、蜈蚣、海藻直接瓦解痰瘀膠結,針對已成形之瘰癧硬塊。 - 清解無形之火:
黃芩、梔子等清瀉肝膽火熱,斷絕痰火生成之源。 - 調動氣血周流:
川芎、薄荷、羌活疏暢氣機,使藥力透達病所。
四、總結
【貓蚣散】乃古代攻堅消癧之峻劑,透過動物藥與植物藥的協同,從「破積滯、清熱毒、調氣血」三向切入,體現中醫「結者散之」「熱者寒之」的治療智慧。其組方邏輯嚴密,尤其蟲類與骨類藥的配伍,對後世治療頑固痰核具有啟發意義。
傳統服藥法
貓兒骨1全付(炙),蜈蚣7條。
上為末。
每服3錢,防風、羌活、黃芩、梔子、蟬蛻、海藻、薄荷、川芎、連翹、甘草、夏枯草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貓蚣散, 出處:《活人心統》卷三。 組成:貓兒骨1全付(炙),蜈蚣7條。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