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方

蜈蚣方

WU GONG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蜈蚣方中含有蜈蚣,主要原因有二:

  1. 驅風止痙: 蜈蚣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引起的抽搐、痙攣、肢體麻木等症狀,蜈蚣可起到疏通經絡、驅散風邪的作用。
  2. 解毒散結: 蜈蚣亦有解毒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瘰癧等症。蜈蚣可以消腫止痛、排毒消散,幫助患處恢復健康。

蜈蚣方通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以發揮其最佳療效,在使用前應諮詢中醫專業人士。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蜈蚣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袖珍小兒》與《赤水玄珠》,主治「小兒口噤不開」。口噤指小兒牙關緊閉、難以張口吮乳,多因風邪閉阻經絡,或胎熱內蘊、肝風內動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此症與風痰壅滯或驚風相關,亟需通絡開竅、熄風止痙。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赤足蜈蚣(炙焦)

    • 蜈蚣性辛溫,專入肝經,為蟲類藥中通絡止痙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治小兒驚痫風搐,臍風口噤」,其走竄之力能破瘀通絡,熄風解痙,針對口噤之風痰阻絡病機。
    • 炙焦後減其毒性,存其效性,且焦香入脾,助脾胃運化,避免小兒稚嫩脾胃受損。
  2. 麝香(少許)

    • 麝香辛香走竄,能開竅醒神、散結通絡。《神農本草經》載其「通諸竅,開經絡」,與蜈蚣相配,增強穿透力,速開牙關閉結。少量用之,既防香燥傷正,又可引藥直達病所。
  3. 豬乳和服

    • 豬乳性甘平,古代視為「小兒良藥」,《千金方》提及其能「治小兒驚癇」。取乳時提小豬後腳,乃急取純乳之法,避免混雜他物。其質地清潤,易為嬰兒吸收,兼能潤燥解毒,緩解蜈蚣、麝香之燥性。

逻辑推理與作用機制
此方以「通絡開竅」為核心:

  • 熄風解痙:蜈蚣直折肝風,鬆弛攣急之經脈,解除牙關緊閉。
  • 芳香開竅:麝香迅速透達,醒神開閉,助氣血暢通。
  • 載藥潤養:豬乳為介質,既能調和藥性,又可滋養陰液,防辛燥傷津。

全方藥簡力專,針對小兒「風痰閉阻」之口噤,通過蟲類藥與芳香藥協同,速效通絡。其設計反映古代醫家對小兒急症「重通瀉、輕滋補」的用藥思路,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傳統服藥法


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上為末,入麝香少許,以豬乳1合和之。
分3次服。
(《袖珍小兒》卷二)。《赤水玄珠》載豬乳取法為:令小豬兒吮吃,方其吃時,將小豬後腳提起,其口即開,急將取之,即得乳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蜈蚣方, 出處:《直指小兒》卷一。 組成: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 主治:小兒口噤不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