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甲散

蜈甲散

WU J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71%
腎經 28%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蜈甲散中包含蜈蚣,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藥用價值:

  1. 通絡止痛: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其毒性可使血脈流通,疏通經絡,對於痺痛、麻木、抽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解毒消腫: 蜈蚣毒性亦可化解其他毒素,對於蛇蟲咬傷、疔瘡腫毒等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

因此,蜈蚣在蜈甲散中發揮著重要的藥用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蜈甲散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其性寒涼,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同時,鱉甲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如吐血、衄血、血尿等。

因此,蜈甲散中加入鱉甲,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蜈甲散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多骨疽」,即瘡瘍潰後膿毒未淨,腐骨淤積導致瘡口久不癒合之症。古醫認為,死骨留滯為「餘毒壅塞」所致,須蝕朽拔毒方能生新。方中蜈蚣性猛善走,專攻腐蝕死骨;鱉甲質沉收斂,兼可軟堅散結。二者相配,一攻一斂,共奏「剔骨拔毒」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蜈蚣(炙)為君藥

    • 性味辛溫有毒,其「搜剔攻毒」之力尤強,古代外科常用以蝕瘡腐肉。《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凡瘡毒諸藥不效者,能消之」。炙後毒性稍緩,專趨「蝕死骨」之標。
    • 現代藥理示,其含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可刺激病灶微循環,促進壞死組織代謝。
  2. 鱉甲(炙)為臣佐

    • 味鹹性平,本為滋陰軟堅之品,此方取其「潛鎮斂瘡」之用。古醫認為,瘡口久潰必傷陰血,鱉甲既能協蜈蚣軟化朽骨,又可防蜈蚣辛散耗傷陰液。
    • 其所含膠質與鈣質,或能形成局部保護層,助生肌收口。

配伍深義

  • 辛鹹相制:蜈蚣之辛烈攻逐,得鱉甲鹹平相制,使拔毒而不過耗正氣。
  • 動靜相濟:蜈蚣走竄通絡,引藥直達腐骨;鱉甲沉降固攝,防毒邪深竄。古云「蜈蚣開道,鱉甲守城」,正合外科「祛腐不傷好肉」之旨。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先以蜈蚣毒性成分溶解壞死骨組織,輔以鱉甲調節局部滲出,加速腐骨分離。待死骨脫出後,可能通過激活瘡周氣血(如促進肉芽生長),達到「祛瘀生新」之效。酒送服者,乃借其辛散助推藥力,貫通經絡瘀滯。全方體現中醫外科「腐去則新生」的核心治法。

傳統服藥法


蜈蚣(炙)7錢,鱉甲(炙)2錢。
上為末。
每服3分,酒送下。至4-5服,骨自出,再用藥生肌收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蜈甲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蜈蚣(炙)7錢,鱉甲(炙)2錢。 主治:多骨疽。諸瘡出膿後,因內有死骨而久不收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