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分散
ZHONG F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分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原因如下:
- 通絡止痛: 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症狀,蜈蚣可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消腫止癢: 蜈蚣還具有解毒消腫、止癢止痛的作用。對於毒蛇咬傷、蜂螫傷、疔瘡腫毒等,蜈蚣能解毒消腫,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中分散」方劑中加入蜈蚣,旨在通過其通絡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分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急驚」,症狀表現為突發肢體抽搐、兩目上視、角弓反張等,屬風動痰壅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急驚風多因外感風熱或痰熱內擾,引動肝風所致。此方以「定搐」為核心效用,通過外用吹鼻法,使藥性迅速作用於經絡,緩解抽搐。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解析
- 螳螂(中分):
蟲類藥多具熄風止痙之效。螳螂性善捕動,古人取象比類,認為其能「制風定搐」,尤善緩解筋脈拘急。 - 蜥蜴(中分):
又名「石龍子」,古代用其走竄通絡之性,可疏風通絡,破除經絡鬱滯。其「中分」之用法,可能象徵調和左右氣血。 - 赤足蜈蚣(中分):
辛溫走竄,為熄風止痙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小兒驚風,搐掣」;其性善行,能通絡搜風,直接抑制痙攣。
2. 配伍邏輯
三藥均屬蟲類,共性為「動」而「搜風」,合用則增強熄風止搐之力:
- 動態對應:蟲藥善走竄,針對「風邪善行數變」特性,直接鎮靜筋脈。
- 左右分治:方中強調「各隨左右一邊」製藥,可能取法中醫「左血右氣」理論,調和陰陽氣血之偏盛;又或對應抽搐側的經絡阻滯,以藥性引導糾偏。
- 外用捷徑:吹鼻法使藥效直達肺竅(「肺朝百脈」),快速通調氣機,避免內服傷正。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蟲藥的「搜風通絡」作用,直接抑制肝風內動。其機理可能包括:
- 物理刺激:藥末吹鼻引發噴嚏,反射性調節中樞神經,緩解肌肉痙攣。
- 藥物吸收:鼻黏膜吸收蟲類活性成分(如蜈蚣毒素),局部作用於經絡,平息風陽。
三、綜論
「中分散」體現古代「以蟲治風」的用藥思維,結合外治法與象形取義(如螳螂制風、蜥蜴走竄)。其邏輯在於以動藥制動證,利用蟲類走竄之性開通氣血,配合分側用藥精準調控。雖現代需進一步驗證其科學性,但古人對急症「急則治標」的設計思路值得探究。
傳統服藥法
螳螂1個(中分),蜥蜴1個(中分),赤足蜈蚣1條(中分)。
定搐。
上三味,各隨左右一邊,同為細末。
右治女子,左治男子。有患急驚抽搐者,每用1剜耳,吹入鼻內。搐左即左定,搐右即右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小兒驚巒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中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螳螂1個(中分),蜥蜴1個(中分),赤足蜈蚣1條(中分)。 主治:定搐。主治:小兒急驚。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