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餞

蜈蚣餞

WU GO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蜈蚣餞方劑中加入桐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癢:桐油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能驅除寄生蟲,並抑制其繁殖,同時具有止癢作用,可緩解因蟲咬引起的瘙癢症狀。
  2. 收斂生肌:桐油具有收斂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並能有效防止感染,有利於傷口恢復。

蜈蚣餞方劑中,桐油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驅蟲止癢、收斂生肌的效果,用於治療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濕疹等。

蜈蚣餞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除濕: 蜈蚣具有通絡止痛之效,獨活則善於祛風濕,兩者相合,能有效治療風濕痹痛,尤其適用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四肢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蜈蚣性溫,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獨活亦有行氣活血之功,兩者配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緩解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蜈蚣餞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止痛消腫: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消腫生肌之效。蜈蚣性寒,善於解毒通絡,但其寒性較強,易傷陽氣。白芷的溫性可緩解蜈蚣的寒性,協同其疏散風寒,止痛消腫,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引導藥力,通達病所: 白芷具有通鼻竅的作用,可引導藥力通達鼻竅,並改善鼻炎、鼻竇炎等症狀。蜈蚣善於解毒通絡,但其藥性偏於下行,白芷則可引導其上行,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蜈蚣餞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緩和: 蜈蚣性寒,毒性較烈,易傷正氣。甘草性甘平,具有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減輕蜈蚣的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人體,使其藥效更平穩。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使蜈蚣的藥力更好地發揮,起到協同作用。甘草本身具有益氣健脾、止咳化痰的功效,與蜈蚣配伍,更能有效治療風濕痺痛、半身不遂、中風等疾病。

蜈蚣餞方劑中含有蜈蚣,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藥用價值:

  1. 通經活絡,解毒消腫: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解毒消腫之功效,可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跌打損傷、毒蟲咬傷等症狀。
  2. 祛風止痛,散瘀止血:蜈蚣亦具祛風止痛、散瘀止血之效,可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外傷出血等疾病。

因此,蜈蚣在蜈蚣餞中發揮著重要的藥用作用,成為治療相關疾病的關鍵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蜈蚣餞」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蜈蚣餞主治「多年臁瘡,黑腐臭爛作疼,諸藥不效者」。臁瘡即下肢慢性潰瘍,常見於小腿內外側,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風毒侵襲所致。此症若遷延日久,則瘡面黑腐臭爛、膿血淋漓,伴劇痛難癒,屬頑固性瘡瘍。本方專為此類「諸藥不效」之重症所設,意在拔毒祛腐、通絡止痛。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蜈蚣

    • 性味辛溫,有毒,入肝經,具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效。其性善走竄,能深入腐肉,祛除風毒,破除瘀滯,為治頑瘡惡瘍之要藥。
    • 現代觀點:蜈蚣含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具抗炎、鎮痛作用,局部應用可刺激病灶,促進壞死組織脫落。
  2. 臣藥:桐油

    • 性涼,質黏稠,能潤膚殺蟲、拔毒生肌。作為煎劑溶媒,可吸附腐肉穢物,並形成隔離層,防止毒邪擴散。
    • 現代觀點:桐油含α-桐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具收斂防腐作用,高溫煎煮後可軟化角質、清潔瘡面。
  3. 佐使藥:獨活、白芷、甘草

    • 獨活:辛散苦燥,祛風除濕,助蜈蚣透達深伏之風濕邪氣。
    • 白芷:辛溫芳香,既能燥濕排膿,又可止痛生肌,改善瘡面腐臭。
    • 甘草:甘緩和中,解毒緩急,調和諸藥烈性。

三、外用機理探討

  1. 物理拔毒

    • 白麵調圈圍瘡,形成密閉空間,使桐油高溫蒸汽集中作用於瘡面,軟化腐肉;熱力又能擴張局部血管,促進毒邪外透。
    • 油溫降低後,黏附之力將鬆動的腐肉一併帶離,達到「腐脫新生」效果。
  2. 化學協同

    • 蜈蚣之毒性成分與桐油共煎,增強穿透力,直接破壞壞死組織;獨活、白芷揮發油成分發揮抗菌消炎作用,抑制瘡面感染。
  3. 後續調護

    • 使用解毒紫金膏(常含紫草、黃連等)進一步清熱解毒、收口生肌,符合「先祛腐、後生肌」的瘡瘍治療原則。
    • 忌口發物一年,乃防濕熱復發,體現中醫「瘍科調護重脾胃」之思想。

四、總結
蜈蚣餞以「毒攻毒」為核心,結合熱力拔毒與藥物滲透,針對臁瘡久潰之「腐、毒、瘀」病機,體現古代外科「峻藥外用、腐去肌生」的治療智慧。其組方簡峻而力道專猛,符合「頑症用險招」的臨床思路。

傳統服藥法


桐油2兩,獨活1錢,白芷1錢,甘草1錢,蜈蚣1錢。
上藥入桐油內煎滾。將臁瘡洗淨,用白麵水調作圈,圍在瘡之四邊,毋令泄氣走油,將腳放平,以茶匙挑油乘熱漸漸加滿,待油溫取去,腐肉、風毒自然脫下。再用解毒紫金膏搽上,紙蓋絹扎,
愈後忌發物,煎炒一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蜈蚣餞,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桐油2兩,獨活1錢,白芷1錢,甘草1錢,蜈蚣1錢。 主治:臁瘡多年,黑腐臭爛作疼,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