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足散
BAI Z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六四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20%
心經 20%
肺經 20%
肝經 20%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足散中包含蜈蚣,主要有以下原因:
- 蜈蚣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通絡、消腫止痛之效。 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症、麻木、疼痛等症狀,蜈蚣能起到疏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
- 蜈蚣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 百足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蜈蚣的抗炎作用可以減輕局部炎症,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蜈蚣在百足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治療功效。
百足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百足散中其他藥物多屬辛溫燥烈之品,加入甘草可以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害。
- 保護脾胃: 甘草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功能。百足散方中,有些藥物對脾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加入甘草可以減輕藥物對脾胃的負擔,確保藥物有效吸收,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食着蛇餘毒,腹中痛不可忍。」意指因誤食被蛇毒污染的飲食,導致毒素殘留體內,引發劇烈腹痛。此處「蛇餘毒」廣義可涵蓋蛇毒或其他類似毒性物質引起的消化道中毒反應。
功效定位:
- 解毒:針對蛇毒或其他生物毒素的毒性作用。
- 緩急止痛:針對毒素刺激導致的痙攣性腹痛。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赤足蜈蚣
-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肝經。
- 傳統作用:
- 攻毒散結:古籍記載蜈蚣能「解蛇毒」(《本草綱目》),其毒性可與蛇毒相抗,以毒攻毒。
- 通絡止痙:善走竄,可鬆弛內臟平滑肌痙攣,緩解腹痛。
- 現代理解:
- 蜈蚣含多種酶類及毒性蛋白,可能通過競爭性抑制蛇毒神經毒素或溶血毒素的活性,達到解毒效果。
2. 臣藥:甘草
-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傳統作用:
- 緩急止痛:如《傷寒論》芍藥甘草湯,甘味能鬆緩拘急疼痛。
- 調和藥性:中和蜈蚣毒性,降低副作用。
- 解毒:甘草本身可解百藥毒及食物毒(《名醫別錄》)。
- 現代理解:
- 甘草中的甘草酸、黃酮類成分具抗炎、抗過敏作用,可減少毒素對腸道黏膜的刺激。
配伍原理與治療機制
毒-毒相制:
蜈蚣毒性與蛇毒同屬生物活性毒素,可能通過競爭性結合腸道毒素受體,阻斷其毒性作用。動-靜結合:
- 蜈蚣辛溫走竄,主動攻毒;甘草甘緩守中,穩定藥勢。
- 二者一急一緩,既能快速解毒,又可防止蜈蚣毒性傷正。
協同止痛:
蜈蚣抑制神經興奮傳導,直接鬆弛平滑肌;甘草通過抗炎、調節離子通道間接鎮痛,共同緩解「腹中痛不可忍」。
潛在應用延伸
- 適應擴展:
除蛇毒外,或可適用於其他生物毒素(如蟲毒、腐敗食物毒素)引起的急性腹痛、腸痙攣。 - 現代對應病症:
類似急性腸胃炎、食物中毒的劇烈腹痛,然需進一步驗證配伍安全性。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調和緩急」的思維,重視毒性藥物的配伍制約與協同增效。
傳統服藥法
赤足蜈蚣1條,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冷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百足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六四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赤足蜈蚣1條,甘草各等分。 主治:食著蛇餘毒,腹中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