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骶散

蠲骶散

JUAN D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60%
腎經 20%
脾經 20%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蠲骶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功效:

一、通經活絡,祛風除濕: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除濕之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腰骶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川牛膝能有效疏通經絡,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二、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特性,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腰骶部位,發揮藥效。同時,川牛膝本身亦能直達腰骶,針對性地治療腰骶疼痛等病症。

「蠲骶散」中加入「白馬骨」,是基於其具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白馬骨」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其藥效可有效緩解腰骶部位的疼痛、腫脹,並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緩解疼痛、消除炎症的目的。

此外,「白馬骨」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協同作用,發揮更強的治療效果。例如,與川芎、當歸等藥材搭配使用,可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蠲骶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通絡止痛:蜈蚣性溫,具有通絡止痛、散瘀消腫的功效。其藥性可直達經絡,疏通氣血,對於腰骶部位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祛風除濕:蜈蚣善於祛風除濕,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腰骶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蜈蚣在蠲骶散中起到了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腰骶部位的疼痛和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蠲骶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所載主治「殺着馬(疒其)」,此處「(疒其)」為古代生僻病名,疑為「痀」(駝背)或「痎」(瘧疾)之訛寫,或因區域性方言對「馬癩」(皮膚瘡瘍)等疾病的稱謂。綜合考證,「着馬(疒其)」可能指:

  1. 馬背風濕痹痛:古代「馬」常喻指人體腰背部位(如「馬刀挾癭」),此方名「蠲骶」即祛除骶骨病邪,推測用於風濕侵襲腰骶、肢節腫痛之證。
  2. 動物源性皮膚瘡毒:部分成分(如白馬骨、穿山蜈蚣)具清熱解毒之效,或治因接觸馬畜所致之瘡癢、癬疥。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除濕為主軸

    • 溪楓根、白馬骨、馬蹄藤:民間多用於風濕痹痛,祛濕通絡。
    • 赤牛膝:活血下行,引藥至腰膝,兼消腫痛。
    • 穿山蜈蚣(疑為百足蟲或植物別名):搜風透骨,攻逐深層風濕。
  2. 清熱解毒為輔助

    • 馬蹄金、地馬梢根:清熱利濕,可解皮膚熱毒,或治濕熱下注之腫痛。
    • 金腦香(或為草藥別名):芳香化濁,辟穢解毒,合馬蹄香(疑為杜衡)共奏散結消腫之效。
  3. 活血通絡為佐使

    • 白田柯、撥雪根(待考,疑為地方草藥):可能具散瘀止痛之效,佐酒煎服以增強血行。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風濕熱毒瘀滯」為病機核心,通過:

  • 外祛風濕:解除腰骶、肢節痠重僵直。
  • 內消熱毒:清解潛在之皮膚或經絡鬱熱。
  • 行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壅滯,尤適於勞損或外傷夾雜濕熱之證。

特殊用藥思路
「水酒各半煎服」強化藥效:酒行藥勢,助活血祛濕;水性清輕,利於清熱。此配伍反映古代對複雜病邪(風濕夾熱)的兼治智慧。

(注:部分藥名為地方俗稱,現代考證需參照《草本便方》《天寶本草》等民間醫籍進一步確認。)

傳統服藥法


溪楓根、白田柯、赤牛膝、白馬骨、撥雪根、馬蹄金、金腦香、馬蹄藤、馬蹄香、地馬梢(根)、穿山蜈蚣。
上藥水、酒各半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蠲骶散, 出處:《準繩·瘍醫》卷五。 組成:溪楓根、白田柯、赤牛膝、白馬骨、撥雪根、馬蹄金、金腦香、馬蹄藤、馬蹄香、地馬梢(根)、穿山蜈蚣。 主治:殺著馬(疒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