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髓湯

地髓湯

DI SU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髓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一、通利關節: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濕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補益肝腎:川牛膝又能補益肝腎,對於因腎虛而導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地髓湯中加入川牛膝,既能通利關節,又能補益肝腎,有效改善關節疼痛、腰膝痠軟等病症,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髓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地髓湯主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以及「婦人血結腹堅痛」。此二症均與下焦瘀阻、水血互結相關:

  1. 小便不利,莖中痛:此屬「淋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多因濕熱、瘀血阻塞尿道,導致氣化不利,疼痛劇烈如刀割。牛膝性下行,能通淋止痛,配合酒煮增強活血之力,散瘀開結。
  2. 婦人血結腹堅痛:指婦人胞宮或腹中瘀血積聚,硬滿疼痛。牛膝擅活血通經,破除血結,酒煮後溫通血脈,促進瘀血消散。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核心藥材:牛膝(並葉)

  • 性味歸經:苦酸平,歸肝、腎經。
  • 傳統功效
    • 活血通經:破血行瘀,善治經閉癥瘕(如婦人血結)。
    • 利尿通淋:導下焦濕熱,緩解小便澀痛(如莖中痛)。
    • 引血下行:其性沉降,可將上炎之火或瘀血導向下方。
  • 搭配酒煮
    酒性溫通,能增強牛膝活血散結之效,且助藥力直達下焦。

2. 配伍邏輯推衍

全方僅用牛膝一味,體現「藥專力宏」之思路:

  • 針對濕熱瘀阻:牛膝通淋止痛,化解尿道瘀滯。
  • 針對血結腹痛:牛膝破血消積,酒助溫通,破除胞宮瘀血。
  • 「地髓」之名:暗喻牛膝深入下焦(地),如汲取精髓(髓),疏通陰血瘀滯。

3. 延伸方劑對比

  • 牛膝膏(《景岳全書》):單用牛膝搗汁熬膏,治淋濁澀痛,強化了牛膝的「通利」特性。
  • 苦杖散:牛膝與其他活血藥配合,擴大攻瘀範圍,顯示牛膝可為活血基礎藥。

總結

地髓湯以牛膝為君,借酒勢下行,集中攻剋下焦血水互結之證。其治療原理在於:

  1. 通淋止痛:開水道瘀滯,緩解小便刺痛。
  2. 破血消癥:直入血分,散腹中堅積。
    此方體現了中醫「單刀直入」與「下行引經」的用藥智慧,尤適於急症瘀痛。

傳統服藥法


牛膝(並葉)1大把。
上不以多少,酒煮飲之。
牛膝膏、苦杖散(《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腹瀉無尿及少尿陰莖疼痛搔癢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地髓湯, 出處:《證類本草》卷六引《肘後方》。 組成:牛膝(并葉)1大把。 主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