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煮鹿蹄方

牛膝煮鹿蹄方

NIU XI ZHU LU TI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膝煮鹿蹄方]中使用[川牛膝],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川牛膝性寒,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鹿蹄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之效。二者配伍,寒熱相濟,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益肝腎,對於筋骨疼痛、腰膝酸軟等症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引藥入腎,治療腎虛: 川牛膝能引藥入腎,有助於鹿蹄的藥力更好地作用於腎臟,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腰痛腿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牛膝煮鹿蹄方》主治「腳氣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腫不可踐地」。此證屬中醫「痹證」範疇,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不通,導致關節疼痛、筋脈拘急、下肢腫脹,甚則步履維艱。腳氣病在此指濕腳氣(濕邪偏盛),症見足脛腫大、麻木重着;而「風寒濕痹」則強調外邪留滯肌肉關節,阻礙氣血運行,引發攣急與腫痛。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鹿蹄

    • 性味甘溫,歸肝、腎經。
    • 古代本草认为,鹿蹄能「強筋骨,祛風濕」,其血肉有情之質可補益肝腎,兼以温通經絡。
    • 以形補形:鹿蹄用於下肢痹證,符合中醫「取類比象」思維,直達病所,改善足膝無力。
  2. 牛膝(川牛膝)

    • 性味苦酸平,歸肝、腎經,為足膝引經藥。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能活血通經、強筋骨、利關節,兼引藥下行。
    • 與鹿蹄協同,一補一通:鹿蹄溫養筋骨,牛膝活血祛瘀,共逐經絡濕濁。
  3. 蔥、椒佐助

    • 蔥白辛溫,通陽散寒,助藥力透達表裡;
    • 花椒(川椒)辛熱,溫中散寒、除濕止痛,增強祛風寒濕之效。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溫腎通絡、祛濕除痹」為核心:

  • 補瀉兼施:鹿蹄補肝腎之虛,牛膝瀉經絡之滯,標本兼顧。
  • 引經趨下:牛膝引諸藥下行,專攻下肢痹證;蔥椒辛溫走竄,助藥力深入肌腠。
  • 氣血同治:鹿蹄養血榮筋,牛膝活血舒筋,共解「攣急腫痛」之標。

全方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腎主骨,肝主筋」理論,通過補肝腎、通血脈、散風濕,改善下肢氣血瘀阻與外邪痺結。

傳統服藥法


鹿蹄1具(治如食法),牛膝4兩(去苗)。
上以致汁同煮令爛熟,入蔥、椒調和,空心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腳氣病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膝煮鹿蹄方,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鹿蹄1具(治如食法),牛膝4兩(去苗)。 主治:腳氣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腫不可踐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