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臍散

香臍散

XI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14%
脾經 14%
膽經 14%
大腸經 14%
小腸經 14%
肝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臍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針對其活血通絡、引血下行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引血下行等功效。香臍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瘀經閉、痛經、腹痛等症,川牛膝的加入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並將瘀血引導向下排出,達到治療效果。此外,川牛膝還能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材,更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香臍散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腸通便:鬱李仁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香臍散主治腹痛、腹脹、便祕等症,鬱李仁可幫助緩解腸道蠕動減慢、糞便乾燥等問題,促進排便,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
  2. 消食化積:鬱李仁亦有消食化積的作用,可幫助脾胃消化吸收,減少食積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香臍散中常與其他消食化積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臍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香臍散記載主治「牙齒動擺」,即牙齒鬆動、搖晃不穩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骨槽毒氣」侵襲,導致齒根不固,或腎虛骨弱、風火濕熱上攻所致。方中以解毒固齒、強骨鎮痛為方向,外用揩牙,兼可咽津,通過局部刺激與藥性滲透達到療效。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香臍(無香者,皮子是)

「香臍」疑為「臘月豬膽」或動物臍部乾燥物,具解毒之效,可能取其收斂固澀之性以穩固牙根;若為「香臍皮」(如臍帶外皮),則可能借其生肌收口之功,促進牙周組織修復。

2. 牛膝(去蘆,切細)

牛膝性下行,善引火歸元,強筋骨。此處重用一斤,可能取其補肝腎、強筋骨之效,間接固齒;且牛膝能活血,或促進牙周氣血流通,緩解腫痛。

3. 木律(四兩)

「木律」一說為胡桐淚(胡楊樹脂),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治齒齦腐爛,能溶解牙垢、殺蟲止痛;另一說為木鱉子,有小毒但可散結消腫,或針對「骨槽毒氣」之瘀熱。

4. 鬱李仁(二兩)

鬱李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此處可能藉其「開泄」之性,疏通齒齦氣滯濕阻,或緩解牙周腫脹疼痛。

5. 秋熟出子黃茄子(二個,切細)

茄子(尤其成熟黃者)性涼,民間外用可消炎止痛,或取其清熱消腫之效,輔助緩解牙齦熱毒。

6. 麝香(一錢,後下)

麝香為通竅要藥,穿透力極強,能引藥直達病所,並活血散結,促進藥效發揮於齒齦深處。

7. 製法與外用邏輯

諸藥搗團、鹽泥固濟煅燒(「燒令通赤」),屬中藥「煅製」法,可能使礦物藥(如木律)更易碎,或轉化毒性(如木鱉子);煅後「新土罨」以退火毒,最終製成散劑。
外用原理

  • 直接作用於患處:通過揩牙使藥粉附著牙齦,抑菌、收斂、活血。
  • 香竄引經:麝香帶領諸藥滲透黏膜,針對「骨槽毒氣」深層感染。
  • 溫水漱口避免刺激,咽津亦無妨,顯示部分成分可內服以加強療效。

可能功效與治療原理

  1. 解毒固齒:木律、香臍針對「毒氣」,清熱防腐;牛膝補腎強骨,從根本穩固牙根。
  2. 消腫定痛:鬱李仁、黃茄子利濕消腫,麝香活血通絡,緩解牙齦充血疼痛。
  3. 物理性強化:煅製後藥粉粗糙,或能機械性清除牙垢,刺激牙齦增進血流,促進修復。

此方結合清熱、補腎、活血、收斂等多重機理,體現古代「內病外治」思維,以局部用藥調整全身失衡(如腎虛骨弱),達到「齒堅牢」之效。

傳統服藥法


香臍10個(無香者,皮子是,切細),牛膝1斤(去蘆,切細),木律4兩,鬱李仁2兩,秋熟出子黃茄子2個(切細)。解骨槽毒氣,令齒堅牢。
上入鐵臼內,搗令相著,握作團,入罐子內,上用瓦子蓋口,留一小竅,用鹽泥固濟,燒令通赤,候煙白色即住,去火,以新土罨一伏時,取出,入麝香一錢,再同研細。
每日早晨揩牙痛處,候須臾,溫水漱口。臨臥更貼少許,咽津亦無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臍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香臍10個(無香者,皮子是,切細),牛膝1斤(去蘆,切細),木律4兩,鬱李仁2兩,秋熟出子黃茄子2個(切細)。 主治:解骨槽毒氣,令齒堅牢。主治:牙齒動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