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鬱李仁煎
YU LI RE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偏熱 (1.5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膽經 20%
大腸經 20%
小腸經 20%
脾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鬱李仁煎」方劑中包含鬱李仁,主要原因有二:
- 潤腸通便: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潤腸通便之效。對於因燥熱便祕而引起的腹痛、腹脹、大便乾結等症狀,鬱李仁能有效緩解。
- 利水消腫:鬱李仁亦有利水消腫之功。對於因水濕停滯而引起的肢體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鬱李仁能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利尿的效果。
因此,鬱李仁在「鬱李仁煎」方劑中扮演著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鬱李仁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積年上氣咳嗽,不得卧」,意指長年因氣機上逆(肺氣不降)所致的頑固咳嗽,嚴重時甚至影響平躺休息。中醫認為此證多與肺氣壅滯、痰濁阻肺,或大腸燥結波及肺氣有關。鬱李仁性潤而降,既能潤肺通腸,又可降泄上逆之氣,故用於此類慢性咳喘。
組成與邏輯推論
單藥核心:鬱李仁(去皮尖雙仁)
- 藥性:辛、苦、甘,平,歸大腸、小腸、脾經。
- 傳統功效:
- 潤腸通便:通過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神農本草經》載「主大腹水腫,利小便」)。
- 降氣利水:其性降泄,能引上逆之肺氣下行(《本草綱目》言「下氣行水」)。
- 宣肺開滯:辛味可輕宣肺氣,解除壅滯。
- 炮製特點:
- 去皮尖雙仁:減輕苦澀之性,避免刺激腸胃。
- 研如杏酪、煮去辛氣:降低辛散耗氣之弊,專注潤降之效。
配伍輔料:酥(酥油)
- 作用:
- 潤燥補虛:緩解久咳耗傷的肺陰。
- 助藥力下行:油脂類可協同鬱李仁潤腸通便,間接降肺氣。
- 作用:
煎法深意
- 先研後煮去滓:確保藥性溶出,減少粗纖維對咽喉的刺激。
- 煮至無辛氣:保留潤降之性,避免辛散過度。
- 頓服:集中藥力,速降逆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肺與大腸相表裏」為理論基礎:
- 通腑降肺:鬱李仁通利大腸,使腑氣通暢,則肺氣自降,咳嗽緩解。
- 潤燥止咳:久咳易津傷,鬱李仁與酥油同用,潤肺腸之燥,標本兼顧。
- 辛開苦降:殘留的微量辛味與苦降之性,調節氣機升降,改善「不得卧」之喘逆。
適用證型拓展
除原文所述,推測亦可用於:
- 痰熱鬱肺兼腸燥者(見痰黃黏、便秘)。
- 老年虛性咳喘伴大便不暢者(酥油可稍佐補虛)。
此方簡潔而力專,體現中醫「治病求本」與「從下治上」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鬱李仁(去皮尖雙仁)1兩。
用水1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無辛氣,次下酥1棗許,同煮熟,放溫頓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鬱李仁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鬱李仁(去皮尖雙仁)1兩。 主治:積年上氣咳嗽,不得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