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星風散

蜈蚣星風散

WU GONG XING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8%
肺經 24%
脾經 24%
膀胱經 12%
肝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蜈蚣星風散中加入蜈蚣,主要原因如下:

一、驅風止痙: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其毒性可入血分,驅除體內風邪,適用於風邪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

二、解毒消腫: 蜈蚣還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疔瘡等症。在蜈蚣星風散中,蜈蚣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散風止痙的效果,同時也能起到解毒消腫的作用。

蜈蚣星風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經活絡,散風止痙: 天南星味辛、溫,具有通經活絡、散風止痙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抽搐等症狀,與蜈蚣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止痙的作用。
  2. 消腫止痛,化痰散結: 天南星亦具消腫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頸項強直、痰多咳嗽等症狀,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進一步提高方劑的療效。

蜈蚣星風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是為了其解表散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經、肺經、太陽經。其藥性可疏散風邪,解除表寒,並能止痛。

此方以蜈蚣、全蠍等藥物驅風止痙,而防風則可協助散風止痛,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達到驅風止痙、消腫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蜈蚣星風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破傷風」。破傷風屬中醫「金瘡痙」範疇,因外傷後風毒之邪侵襲經絡,引動肝風,致筋脈拘急、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症。此方以「搜風發汗」為法,力圖驅除深伏經絡之風毒,緩解痙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配伍解析

  • 蜈蚣(2條)
    辛溫有毒,入肝經,善搜風通絡、熄風止痙,為治破傷風要藥。其性走竄迅猛,可深入經絡,解除筋脈拘攣。

  • 江鰾(即魚鰾,3錢)
    甘平質黏,傳統用於滋養筋脈、緩解拘急。此處配合蜈蚣,一動一靜,既能助蜈蚣通絡,又可潤燥防其辛烈傷陰。

  • 南星(生天南星,2錢5分)
    辛溫燥烈,祛風化痰、解痙止痛,尤擅治風痰阻絡之痙厥。生用毒性較強,古代炮製後外用或內服,以增祛風定驚之效。

  • 防風(2錢5分)
    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既發散外風,又緩解內風痙搐,兼能勝濕,助南星、蜈蚣驅邪外出。

2.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轉

此方以「風藥」為主導,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 蜈蚣+南星:辛溫走竄,直入肝經,熄風解痙力強,針對破傷風之抽搐、角弓反張。
  • 防風+江鰾:外散風邪、內柔筋脈,制約蜈蚣、南星之燥烈,防耗傷陰血。
  • 黃酒調服:酒性辛熱,通行血脈,助藥力速達病所,兼發汗透邪。

3. 整體功效推論

此方結合「搜風、熄風、柔筋、發汗」四法,通過:

  1. 祛除風毒:蜈蚣、防風、南星協力驅散經絡風邪。
  2. 解痙定搐:蜈蚣、南星抑制肝風內動,緩解肌肉強直。
  3. 調和氣血:江鰾與黃酒滋養筋脈,防止風藥過燥傷正。

三、結語

蜈蚣星風散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針對破傷風急症,以峻藥猛攻風毒,配伍兼顧護正。其效機在於風邪得散、筋脈得柔,然需辨證精准,非風毒實證不可妄投。

傳統服藥法


蜈蚣2條,江鰾3錢,南星2錢5分,防風2錢5分。
搜風發汗。
上為細末。
每用2錢,黃酒調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蜈蚣星風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五。 組成:蜈蚣2條,江鳔3錢,南星2錢5分,防風2錢5分。 主治:搜風發汗。主治:破傷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