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散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祛風止痙:天南星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化痰止痙之效。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引起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驅散風寒,解除痙攣。
二、活血通絡:天南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祛風散寒藥物的滲透,增強療效。
因此,天南星在祛風散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驅散風寒濕邪,又能止痙活血,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祛風散」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痛之功效。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驅散外邪風寒,緩解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
- 調和藥性: 生薑具有調和藥性,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造成患者身體不適。同時,生薑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
因此,生薑在「祛風散」方劑中發揮著解表散寒、調和藥性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祛風散」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辛溫解表,祛風止痛:防風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其辛散之性可達表散寒,溫通之性可祛風止痛,對於風寒侵襲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疏散風邪,不傷正氣:防風性溫而不燥,散風力強而無燥烈之弊,能夠疏散外邪,而不傷及人體正氣。因此,在祛風散方劑中,防風能夠起到溫和解表、祛風止痛,同時又不傷及正氣的作用,是該方劑中重要的藥材之一。
祛風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祛風散方劑中常含有多種藥性較烈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抗炎等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祛風散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達到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寒頭痛,遍身拘急,破傷風,洗頭風,牙槽風,肩背痓直,口噤」,其證候核心為 風邪夾寒或化熱,侵犯體表、經絡或肌肉關節,導致氣血受阻、筋脈拘攣。
- 風寒頭痛:風寒外襲,上犯巔頂,阻遏清陽之氣,故頭痛。
- 遍身拘急:風寒閉鬱腠理,氣血不暢,筋脈失養而緊繃。
- 破傷風、口噤:外傷後風毒侵入經絡,或風邪化熱生風,引動肝風而見牙關緊閉、肌肉痙攣。
- 洗頭風、牙槽風:頭面受風寒濕邪,或牙齦腫痛化熱,局部氣血壅滯。
- 肩背痓直:風寒濕邪痹阻太陽經脈,氣血不通則肩背僵直。
綜觀諸症,病機為 風邪夾寒(或鬱久化熱),氣血瘀滯,筋脈失養,故治法需 祛風散邪、活血通絡、瀉熱緩急。
組方邏輯及治療原理
本方由 羌活、大黃、芎藭、黃耆、樸消、當歸 組成,配伍特點如下:
羌活(君藥):
- 性辛溫,善祛風散寒,尤長於治太陽經頭痛(後頭、肩背痛)。
- 針對「風寒頭痛、肩背痓直」,開表散邪,暢通經絡。
芎藭(川芎)(臣藥):
- 辛溫活血,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血中氣藥」。
- 助羌活祛風,兼調氣血,改善頭痛、拘急及破傷風之筋脈瘀阻。
當歸(佐藥):
- 甘溫養血活血,與川芎共調血分,柔潤筋脈,緩解拘攣。
- 防風藥過燥傷血,兼治「口噤」之血虛風動。
大黃、樸消(佐使藥):
- 大黃瀉熱通腑,樸消軟堅瀉下,二者配伍 微利,導風熱下行。
- 破傷風、牙槽風若見鬱熱內結,用之可瀉火解毒,防風邪化熱內傳。
黃耆(使藥):
- 甘溫益氣固表,助正氣托邪外出,並防羌活、大黃過散傷正。
- 治「遍身拘急」時,益氣以鼓動氣血運行,協同活血藥通絡。
全方配伍思維
- 祛風為主:羌活、川芎祛風散寒,解表通絡。
- 活血為輔:川芎、當歸調血行氣,柔筋止痙。
- 瀉熱為變通:大黃、樸消針對風邪化熱或裡實便秘,給邪出路。
- 扶正為佐助:黃耆益氣固表,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
風邪外襲,初期多寒,久則化熱,或與體內積滯相結。本方通過 表裡雙解(散外風、瀉裡熱)、氣血同治(行血益氣)、攻補兼施(瀉實不忘補虛),達到祛風止痛、緩急解痙之效。
關鍵機轉:
- 開表透邪:羌活發汗解表,解除風寒束縛。
- 通腑泄熱:大黃、樸消瀉熱存陰,防風熱內陷。
- 調和氣血:川芎、當歸活血,黃耆益氣,改善筋脈失養。
此方適合 風寒初襲或風邪夾熱 之證,尤其破傷風初期、風寒頭痛兼便秘者,通過「微利」使邪從二便分消,體現「通則不痛」之理。
傳統服藥法
羌活(去蘆頭)2兩,大黃(濕紙裹煨)半兩,芎藭2兩,黃耆(銼)3兩,樸消(別研)半兩,當歸(切,焙)1兩半。
上為散,與樸消和勻。
每服1錢匕,日午、夜臥用溫蜜水調下。微利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天南星、白礬、草烏頭(去皮臍)各等分。 主治:風腫。
祛風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一。 組成:虎脛骨1兩(炙酥,爲末),沒藥5錢(爲末)。 主治:歷節風痛,晝夜不止,半身不遂。
祛風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防風、川芎、白芷、黃芩、細辛、甘草、羌活、薄荷、當歸。 主治:真氣虛弱,客邪侵襲風府,傳於筋骨,天柱骨倒,項軟垂下而無力。
祛風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天南星2兩(泡),生薑1兩(同南星制),防風2兩,甘草1兩。 主治:風寒頭痛,遍身拘急,破傷風,洗頭風,牙槽風,肩背痓直,口噤。
祛風散, 出處:《秘傳大麻瘋方》。 組成:人參、茯苓、甘草、僵蠶、羌活、防風、厚朴、藿香、蟬蛻、麻黃、薄荷、黃柏、獨活各等分。 主治:紫霞瘋。初起時形如紫霞,遍身如雲頭樣,其點牽長,色在頭不露,將火照之,見其細白點。
祛風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防風(去蘆)1兩半,南星(生用)1兩,甘草(生用)1兩,半夏(湯煮透,濾,仍銼,焙乾)1兩,黃芩1兩。 主治:卒暴中風,全不能言,口眼歪斜,驚癱搐掣,痰實煩躁,神昏有熱,睡卧不穩。驚癱鶴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