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散

三公散

SAN G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肝經 27%
胃經 15%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公散方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通絡止痛: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散瘀消腫之功效。其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風寒濕痹、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具有較佳療效。
  2. 解毒消腫:蜈蚣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無名腫毒等。其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瘡瘍腫毒等亦有輔助療效。

因此,三公散方中加入蜈蚣,旨在發揮其通絡止痛、解毒消腫之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公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痙 的功效。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之效。其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痰濁壅塞、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三公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痰盛咳嗽等症,而天南星的加入,則可有效 化痰開竅、止痙安神,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三公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表散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解表散寒、通鼻竅的作用。三公散主治外感風寒,鼻塞流涕,頭昏頭痛等症,白芷可疏風解表,通利鼻竅,緩解鼻塞,改善頭昏頭痛。
  2. 兼具止痛消腫: 白芷亦具止痛消腫之效,可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鼻腔腫痛。三公散中常與辛涼解表藥物如薄荷、荊芥等配伍,白芷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公散」乃古代治療口眼歪斜(中風面癱)之方劑,其組成與製法蘊含中醫傳統用藥思維,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諸口眼斜】即風邪侵襲經絡,導致面部氣血痹阻,肌肉弛緩或攣急,呈現口角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等症狀(類似現代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後遺症)。此方以祛風通絡、化痰解痙為核心,針對「風痰阻絡」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炮製深意

  • 蜈蚣(三種製法並用):

    • 蜜炙:緩其燥烈之性,增強潤絡止痛之效。
    • 酒浸:借酒行散之力,加強通絡活血。
    • 紙裹煨熟:減毒性,存其搜風解痙之能。
      三法合一,全面發揮其「搜風通絡、熄風止痙」之功,直擊經絡中伏風痰瘀。
  • 南星(同蜈蚣分三法炮製):

    • 逐段仿蜈蚣製法:協同增效,強化其「祛風痰、通經絡」作用。
      → 生南星毒性峻烈,經炮製後毒性減而化痰逐風力存,尤善除經絡頑痰。
  • 白芷
    → 辛溫上行頭面,「祛風燥濕、通竅止痛」,助蜈蚣、南星引藥至病所。

  • 麝香(少許):
    → 芳香走竄,開竅通閉,穿透力極強,能引諸藥直達痺阻之絡。

2. 組方邏輯

  • 核心思路:以「蟲藥搜剔」+「風藥通竅」+「香藥開閉」,三層攻邪。
  • 蜈蚣為君:蟲類善走竄,破絡中風痰瘀結。
  • 南星為臣:輔佐蜈蚣化痰,切斷痰瘀互結之病理基礎。
  • 白芷為佐:載藥上行,兼散表風。
  • 麝香為使:通關開絡,畫龍點睛。

3.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風痰夾瘀阻滯陽明、少陽經絡」之證:

  • 祛風:蜈蚣、白芷外散風邪。
  • 化痰:南星內消痰濁。
  • 通絡:蟲藥與麝香破除絡脈痺阻。
  • 協同效應:熱酒調服,助藥勢溫通,加速氣血運行。

三、方劑特色

  1. 炮製多樣化:同一藥物分制法,擴展藥性層次,攻邪不傷正。
  2. 標本兼顧:短期解痙(治標),長期通絡化痰(治本)。
  3. 精準給藥:專注頭面部經絡,體現「引經報使」思想。

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絡病論治」的實踐智慧,然其藥物毒性需專業中醫辨證把關,非今人可妄用。

傳統服藥法


蜈蚣3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熟,各去屎),南星3個(每個切作四段,逐個如蜈蚣法制),白芷0.5兩。上為細末。
入真麝香少許,熱酒調1錢,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可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貝爾氏癱瘓顏面神經麻痺

相同名稱方劑


三公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二引《澹寮方》。 組成:蜈蚣3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熟,各去屎),南星3個(每個切作4段,逐個如蜈蚣法制),白芷半兩。 主治:諸口眼歪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