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丸

蜈蚣丸

WU G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脾經 23%
肺經 23%
胃經 15%
膀胱經 7%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蜈蚣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痙、消腫止痛之效。與蜈蚣的祛風通絡、解毒散結之功相輔相成,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對於風寒溼痹、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有更顯著的療效。
  2. 調和藥性,避免副作用:蜈蚣性寒,容易損傷陽氣,而白附子性溫,可以起到中和蜈蚣寒性的作用,避免其寒性過強而損傷脾胃。同時,白附子還可以減緩蜈蚣的毒性,使藥效更溫和,更安全。

蜈蚣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風止痙: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可與蜈蚣相輔相成,共奏驅風止痙之效。對於風邪入絡、痰濁阻絡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通絡止痛:天南星入肝經,可通經活絡,消腫止痛。蜈蚣亦有通絡止痛之效,二者合用,可加強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痹、筋脈拘攣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蜈蚣丸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各類疼痛及一些風濕類疾病。其中,蜈蚣作為方劑的主要成分,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使其在中醫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首先,蜈蚣具有散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及肌肉僵硬。蜈蚣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對於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有顯著作用,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其次,蜈蚣的性味辛、寒,能夠驅散內外之邪氣,特別適合用於治療因寒濕或風寒所引起的疼痛症狀。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療愈的效果。

總之,蜈蚣作為蜈蚣丸的核心成分,結合其獨特的藥效和中醫理論,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式,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辨證施治理念。

蜈蚣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癢止痛:蜈蚣性寒,善於解毒消腫,但其寒性較烈,容易傷正氣。防風性溫,能散風寒,止癢止痛,與蜈蚣配伍,既能增強蜈蚣的解毒功效,又能緩解其寒性,避免傷正氣。
  2. 引藥入絡,祛風止痛:防風味辛,能通經絡,引藥入絡,有利於蜈蚣的藥力深入肌膚,更有效地祛風止痛。同時,防風也能緩解蜈蚣的毒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因此,蜈蚣丸方中加入防風,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提高藥物安全性,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蜈蚣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微苦,性寒,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蜈蚣丸以蜈蚣為主藥,具有通經活絡、解毒散結的作用,但蜈蚣性溫燥,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嘔吐。加入半夏,可以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避免蜈蚣的燥性傷胃。
  2. 化痰止咳: 半夏同時具備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配合蜈蚣的祛風止痛作用,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痰多、肢體麻木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蜈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太平聖惠方》,主治「小兒驚風」。古代醫家認爲小兒驚風多因風痰壅盛、肝風內動所致,臨床以抽搐、神昏爲特徵。蜈蚣性辛溫,擅長搜風通絡、熄風止痙;棘剛子(即蠍子)辛平,亦有熄風鎮痙、攻毒散結之效。兩者均屬蟲類藥,古人視其「走竄迅猛」,能直達病所,破結開閉,故合用於驚風急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

    • 赤足蜈蚣:歸肝經,古代稱其「截風定抽」,善治肝風內動之痙攣。《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
    • 棘剛子(全蠍):與蜈蚣同爲「蟲類熄風藥對」(如《本草綱目》稱「蠍、蚣相須爲用」),可協同增強止痙之力,針對風痰上擾之驚厥。
  2. 劑型與用法

    • 燒灰存性:可能意在減緩蟲藥峻烈之性,轉爲「炭藥」以吸附痰濁,符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質需求。
    • 飯和丸、乳汁送服:米飯健脾護胃,乳汁甘潤緩和藥性,避免蟲藥傷正,體現古人「治急不忘固本」的思路。
  3. 方義推演
    此方核心在於「風熄痰消」:

    • 蟲藥走竄,搜剔經絡中風痰,破其膠結;
    • 炭藥沉降,潛降肝風上逆之勢;
    • 佐以穀氣扶正,標本兼顧。符合中醫「急則治標」原則,尤其適合驚風發作期痰閉神昏之證。

總結
蜈蚣丸體現古代「以毒攻毒、蟲類搜風」的治療思維,其組方簡峻,針對驚風「風動痰壅」病機,通過蟲藥協同熄風、炭藥緩制毒性,輔以食療調護,展現中醫急救用藥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赤足蜈蚣1條,棘剛子5枚。
上燒成灰,飯和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5丸,乳汁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同名稱方劑


蜈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組成:赤足蜈蚣1條,棘剛子5枚。 主治:小兒撮口。

蜈蚣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組成:白附子、天南星、赤腳蜈蚣、防風、半夏。 主治:小兒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