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油

蜈蚣油

WU GONG YOU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蜈蚣油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原因有二:

  1. 蜈蚣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消腫解毒的功效。 蜈蚣善於走竄,可疏通經絡,故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脈拘攣等症。此外,蜈蚣亦有較強的抗炎、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等。
  2. 蜈蚣油方劑中,蜈蚣通常以油浸泡製成,可更好地發揮其藥效。 油脂可溶解蜈蚣中的有效成分,使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增強藥效。同時,油脂還具有潤滑、滲透作用,可更有效地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蜈蚣油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蜈蚣油於古代中醫主要用於「諸痔」,即泛指各類痔瘡疾患(如內痔、外痔、混合痔)。其記錄特點強調「端午日取蜈蚣」及「剪一寸分段使用」,顯示古人認為特定時節採集的藥材(端午陽氣最盛)與分段用藥方式,可能與療效強弱相關。療程分兩階段:初發塗抹可遏止病症,次年復發時再塗一次則「斷根」,反映此方被視為具根治潛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蜈蚣(主藥)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入肝經。傳統用於「攻毒散結、通絡止痛」,《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善走竄,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
    • 於痔瘡應用
      • 物理特性:蜈蚣體表含酸性分泌物(如蜂毒樣物質),煅後存性可能轉化為具收斂作用的炭化物,局部塗抹可刺激患處促進組織修復。
      • 中醫理論:痔瘡成因多與「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相關,蜈蚣通絡散結之力可化解局部瘀滯,其辛溫之性或有助改善肛周氣血循環。
  2. 桐油(輔藥)

    • 特性:性涼,具清熱解毒、收斂生肌之效。古代常用於瘡瘍、濕疹外用,形成油膜保護創面。
    • 協同作用
      • 作為賦形劑,能延長蜈蚣炭末於患處的作用時間。
      • 涼性可緩解蜈蚣溫燥之偏,避免過度刺激黏膜。

三、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組合體現「煅炭固澀、辛通並用」的思路:

  • 煅炭存性:蜈蚣煅後炭化增強吸附與收斂力,作用於痔核可能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
  • 分段療法:分次使用暗含「漸進式激發療效」概念,首年控制症狀,次年鞏固以斷根,符合中醫「治痼疾當緩攻」原則。

四、可能的現代詮釋
從藥理角度看,蜈蚣含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煅製後毒性降低,局部應用或可調節微血管通透性;而桐油中的脂肪酸可能輔助抗炎。然此方機理仍待科學驗證,需結合臨床實證判斷其適用性。

總結
蜈蚣油以「單簡力專」為特色,通過蟲藥的峻烈逐瘀與油劑的潤護相配,針對痔瘡局部氣血壅滯的病機。其中「節氣採藥、分段用藥」的細節,反映古代對藥物時效性與劑量控制的獨特經驗。

傳統服藥法


大蜈蚣1條(端午日取)。
穿於竹籤上陰乾。
臨發時剪1寸,煅(存性)。以桐油調塗。輕則不發,重則次年對周日又發,再剪1寸,用法同前,則可斷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蜈蚣油,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生蜈蚣數條。 主治:瘡癬。

蜈蚣油,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活蜈蚣3條。 主治:蛀發癬。

蜈蚣油, 出處:《東醫寶鑑·外形篇》卷四引《醫學入門》。 組成:大蜈蚣1條(端午日取)。 主治:諸痔。

蜈蚣油,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蜈蚣10條(爲末,不可經火),白芷3錢(爲末,白者佳),雄黃3錢(爲末),生甘草3錢。 主治:蛇窠瘡;亦治蛇咬傷成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