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蜈蚣散中含有蜈蚣,主要因其藥性具有以下兩點:
- 通經活絡: 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效。能改善經絡不通暢,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適用於風濕痺痛、中風半身不遂等病症。
- 解毒消腫: 蜈蚣亦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毒蛇咬傷、蜂螫傷、疔瘡腫毒等,蜈蚣可以起到解毒消腫、消炎止痛的作用。
因此,蜈蚣散中加入蜈蚣,利用其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特性,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蜈蚣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蜈蚣散》主治「破傷風」,此症中醫稱「金瘡痙」,因外傷後風毒邪氣(如破傷風桿菌)侵入經絡,引動肝風,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筋脈拘急。古人以祛風止痙、溫通散結為治則,本方即針對此病機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蜈蚣頭:
- 性味辛溫,專入肝經,善搜風通絡、攻毒止痙。《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破傷風之抽搐,乃風毒深伏經絡,蜈蚣能直達病所,熄風解痙。
烏頭尖、附子底:
- 二者皆屬大辛大熱之品,烏頭尖(生川烏)偏祛風濕、開痹通絡;附子底(生附子)溫陽逐寒、助氣血運行。破傷風患者體表寒凝、經脈閉阻,二藥協力溫通經脈,散寒開結;其毒性成分(烏頭鹼)高劑量雖致麻痺,但微量反能抑制神經興奮,緩解肌肉強直。
蠍梢(全蠍尾部):
- 專攻熄風鎮痙,與蜈蚣相須為用,增強熄風通絡之效。《本草綱目》載蠍「治小兒驚癇風搐,大人中風口噤」,其止痙作用可能與抑制中樞神經過度反應有關。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毒性藥物協同:全方皆用峻猛有毒之品,古人以「以毒攻毒」思路,利用其強力開竄之性,透達風毒。微量熱酒調服,既助藥力上行,又藉酒性溫行氣血,緩解拘攣。
- 標本兼顧:蜈蚣、蠍梢重在熄風治標;烏頭、附子溫陽散寒以固本,從根本改善陽氣被遏、寒凝筋脈之病理基礎。
- 急症用法:方中「一字或半字」(約0.5-1克)的極小劑量,反映古人對毒性藥的精準控制;「斡開牙關灌服」則針對破傷風急性期喉痙的實用操作。
總結
《蜈蚣散》以蟲類藥與大熱藥並用,體現中醫「峻藥逐痼」的治療策略,針對破傷風風毒內陷、筋脈攣急之重症,通過強力熄風、溫通散結的雙重作用緩解症狀。其組方邏輯強調「毒邪宜速攻」與「微量慎用」的平衡,為古代急救經驗之凝練。
傳統服藥法
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稍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用1字或半字,熱酒調下,如噤了牙關,用此藥斡開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蜈蚣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蜈蚣黃者1條,蜈蚣赤足者1條。 主治:破傷風。
蜈蚣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稍各等分。 主治:破傷風。
蜈蚣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三。 組成:白芷1兩(取白色者),雄黃5錢,蜈蚣3條,樟腦3錢。 主治:蛇咬瘡。
蜈蚣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蜈蚣1對,鳔3錢,左蟠龍5錢(炒,煙盡爲度。野鴿糞是也)。 主治:破傷風。
蜈蚣散, 出處:《集成良方三百種》卷下。 組成:蜈蚣1條(焙),雄黃5分,白芷5分,僵蠶2個,元寸3厘,甘草3分。 主治:疔瘡陽毒。
蜈蚣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 組成:赤腳蜈蚣(以竹筒盛薑汁浸,焙乾)1條,烏雞糞2錢半(先將雞于5日前以火麻子喂之,然後取其糞用),檳榔2錢半,辰砂1錢2分半,麝香1錢(另研)。 主治:傳屍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