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搜風湯」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之效。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神經興奮性,緩解肌肉痙攣,對於風邪入絡、肝風內動導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疏通經絡: 天麻可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營養物質的供應,有助於解除風邪對經絡的阻滯,從而緩解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天麻作為「天麻搜風湯」的關鍵藥材,發揮了祛風止痙、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邪所致的各種病症。
天麻搜風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天麻擅長平肝熄風,而防風則以祛風止痛見長。兩者結合,能更有效地疏散風邪,止痛止痙,對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更強的治療效果。
- 協調藥性,避免副作用:天麻性寒,單獨使用容易傷陽氣,而防風性微溫,能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避免天麻寒性過重,更安全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天麻搜風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止痙攣:鈎藤性寒,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攣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肝風內動所引起的頭暈眼花、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鈎藤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天麻清熱解毒,散風止痛,對於因風熱上擾、肝火上炎所導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具有協同作用。
因此,天麻搜風湯中加入鈎藤,可增強其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肝風內動、風熱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天麻搜風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與天麻、川芎等藥材合用,可增強搜風止痙的作用,對於因風邪入絡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化痰開竅:白僵蠶亦能化痰開竅,與全蠍、蜈蚣等藥材配伍,可使藥力更加通暢,更好地疏通經絡,改善因痰阻經絡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天麻搜風湯中包含全蠍,主要是因為全蠍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痙:全蠍性寒,入肝經,善於祛除風邪,並能鎮驚止痙。此藥材可有效緩解因風邪入絡所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與天麻等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搜風止痛、平肝熄風的功效。
- 通絡止痛:全蠍可通經絡、散瘀血、止痛,有助於改善因風邪阻滯經絡所導致的頭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在治療中風、眩暈等症狀時,與天麻等藥材配合使用,可起到通絡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
天麻搜風湯中加入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絡止痛:蜈蚣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祛風散結的功效。對於風邪阻滯經絡、痺痛麻木等症狀,蜈蚣能疏通經絡,解除痺痛,起到輔助天麻止痛的效果。
- 息風止痙:蜈蚣還具有息風止痙的作用,能抑制因風邪入絡、肝風內動所引起的痙攣抽搐。與天麻、川芎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控制風邪,緩解痙攣,改善患者症狀。
天麻搜風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之功效。本方以天麻、川芎等疏風解痙,但若患者風熱內盛,則需加入石膏以清熱解毒,防止風熱之邪上擾心神,加重頭痛、眩暈等症狀。
2. 降低血壓,防止腦出血: 部分風熱頭痛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壓,而石膏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能降低血壓,預防腦出血的發生。同時,石膏能清熱止血,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頭痛、眩暈伴有出血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天麻搜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天麻性平,川芎、白芷等藥性偏溫,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陰。
二、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脾胃等功效,能與天麻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效果,使治療效果更佳。
天麻搜風湯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治療熱病神昏、發狂、中風、吐血、衄血等症。
- 平肝熄風:犀角能平肝熄風,對於風熱上擾、神志不清、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由於犀牛是瀕危動物,現今禁止使用犀角入藥,若要替代犀角,可使用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平肝熄風功效的中藥,例如:羚羊角、水牛角、生地黃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天麻搜風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轆轤轉關症」(即眼球震顫),屬風痰上擾、肝風內動所致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肝熱生風,風痰壅滯經絡,牽引目系而致眼球不自主顫動;或兼見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甚則嘔逆痰涎。方名「搜風」點出其核心機理:祛除內外風邪,平息肝風,兼清熱化痰以定眩止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熄風止痙,平肝定顫
- 天麻為君藥,善平肝熄風,為治內風眩暈、肢顫之要藥。
- 鈎藤清肝熱、熄風止痙;僵蠶、全蠍、蜈蚣(蟲類藥)性善走竄,深入經絡搜風通絡,增強止痙之效。此四藥共助天麻熄風,針對「風動目顫」之病機。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生石膏清氣分實熱,防肝熱化火;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涼血解毒,瀉心肝火熱,助平息上炎之熱邪。此二藥針對潛在之熱毒熾盛,防止風火相煽。
祛外風、調和諸藥
- 防風祛外風,兼具「內外風兼治」之意,協同天麻增強祛風之效。
- 甘草調和藥性,緩和蟲類藥峻烈之性,兼顧護胃。
三、方劑配伍思維
此方以「內風外風並治」為原則,結合「清熱、化痰、通絡」三法:
- 蟲類藥(全蠍、蜈蚣)與平肝藥(天麻、鈎藤)搭配,體現「熄風止痙」之核心;
- 石膏、犀角清熱,直折肝火,阻斷熱極生風之病理鏈;
- 防風為風藥,佐助疏散外邪,符合「風邪為百病之長」的傳統理論。
四、治療原理推論
從中醫角度,眼球震顫屬「肝風內動」範疇,可能因痰熱阻絡、風痰上攻所致。本方通過:
- 直接抑制肝風亢動(天麻、鈎藤),
- 解除經絡攣急(蟲類藥),
- 清除內熱(石膏、犀角),
- 間接消痰(風熄則痰無所依附),
達到「風熄、熱清、痰消」而目顫自止的效果。
(註:犀角現已禁用,臨床可用水牛角濃縮粉替代。)
傳統服藥法
明天麻3錢,防風3錢,鈎藤3錢,僵蠶2錢,全蠍2錢,蜈蚣1條,生石膏2兩,甘草1錢,犀角1錢。
除風、清熱、消痰。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搜風湯, 出處:《眼科臨證筆記》。 組成:明天麻3錢,防風3錢,鉤藤3錢,僵蠶2錢,全蠍2錢,蜈蚣1條,生石膏2兩,甘草1錢,犀角1錢。 主治:除風、清熱、消痰。主治:轆轤轉關症(眼球震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