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膏

TIAN MA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十三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胃經 29%
肺經 19%
脾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0%
腎經 0%
膽經 0%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天麻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止痛功效: 天麻擅長平肝熄風、止痛,而防風則具有祛風止痛、解痙的作用。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痛功效,更能有效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2. 疏風散寒,助藥力達標: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風散寒之效,可幫助天麻等藥物更好地透過經絡,深入病竈,發揮其療效。同時,防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

天麻膏中包含天麻,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天麻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通絡止痛的功效。

天麻膏常用於治療頭風眩暈、肢體麻木、震顫痙攣等症狀,而天麻正是治療此類疾病的重要藥材。其能平息肝陽上亢,舒筋通絡,從而緩解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痙攣、震顫等病症。

因此,天麻是天麻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其藥理作用能夠有效地改善膏藥的治療效果。

天麻膏中加入人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增強補益效果: 人參為補氣藥,性溫和,能補元氣、益心脾,與天麻的鎮靜止痙、息風止痛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增強藥效,改善患者的體質,提升治療效果。
  2. 緩解藥性: 天麻性偏寒涼,長期使用可能出現脾胃虛寒等副作用。人參的溫陽補氣作用可以中和天麻的寒涼之性,減輕對脾胃的負擔,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天麻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藥性: 天麻性偏寒,單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而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天麻的寒性,調和藥性,避免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補氣等功效,與天麻搭配,可以增強其止痛、平肝熄風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天麻膏中加入甘草,既能平衡藥性,又能增強療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天麻膏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化痰止痙的作用。白僵蠶為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後而成的蟲體,其性寒,味甘,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

在治療因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時,白僵蠶能與天麻、川芎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疏風止痙、化痰通絡的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天麻膏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作用: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的功效,而全蠍則以通絡止痛、消腫定痛見長。二者相合,可增強平肝熄風、止痙止痛的功效,尤其在治療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時,能發揮更大的療效。

2. 藥性互補: 天麻性平,偏於補益,而全蠍性寒,偏於散寒解毒。二者配伍,可達到寒熱平衡,既能補益肝腎,又能疏通經絡,更能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天麻膏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天麻以平肝息風、止痙止痛著稱,白附子則善於祛風濕、止痺痛、解毒散結。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既能平肝止痙,又能祛風除濕,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療效更佳。
  2. 溫陽散寒,助天麻藥力:白附子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以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天麻藥力的發揮,提升其止痛、止痙效果。同時,白附子還能減輕天麻的寒性,避免其寒涼之性對脾胃造成損傷。

主治功效


天麻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古籍記載

天麻膏,一方劑之名,歷代醫家皆有記載,其主治功效繁多,可見其應用之廣泛。綜觀《幼幼新書》、《外科精義》、《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雜病廣要》、《明醫指掌》、《太平聖惠方》、《醫學綱目》、《幼科釋謎》、《證治彙補》等古籍,天麻膏之主治可歸納為以下數點:

  1. 祛風鎮驚、息風止痙: 《幼幼新書》指出天麻膏可「祛風鎮驚及傷寒夾驚」,《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更明確指出其能治「小兒急慢驚風。及慢脾風。搐搦瘛瘲。昏塞牙噤。一切惡候」。可見天麻膏對各種原因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治療皮膚疾患: 《外科精義》記載天麻膏可治「疥癬、赤禿、手足癬皮剝起,瘑疼、疳瘡侵蝕痛,膿汁浸淫滋蔓,經久不瘥者」。說明天麻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對皮膚頑疾亦有效果。
  3. 緩解風毒、焮赤疼痛: 《太平聖惠方》載「治一切風毒,流注不定,焮赤疼痛」,點明瞭天麻膏對風毒所致的遊走性疼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4. 輔助治療中暑、熱證: 《醫學綱目》和《幼科釋謎》均提及天麻膏可作爲「無汗,身大熱」之證的發汗藥物之一。
  5. 治療癲狂: 《雜病廣要》提及天麻膏製成的丸藥「烏巴丸」,可用於治療「顛邪結熱狂亂,不辨尊卑,吼叫醜罵」,表明天麻膏對精神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天麻膏之所以能有如此廣泛的應用,其治療原理應歸功於其組成的藥物配伍。

  1. 天麻爲主,平肝息風: 方中天麻爲主藥,具有平肝息風、止痙之功。凡風邪侵襲或肝陽上亢所致的抽搐、眩暈、頭痛等症,皆可採用。
  2. 防風、白殭蠶、全蠍合力祛風止痙: 防風能散寒解表、祛風溼;白殭蠶可疏風清熱、定驚消腫;全蠍能熄風鎮痙、通絡活血。三藥合用,加強了祛風止痙之力,對風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均有效果。
  3. 人參補氣,甘草調和: 人參補氣養血、益智強身,能扶正祛邪;甘草調和諸藥,能使藥效更好發揮。
  4. 白附子燥濕化痰,亦能協助止嘔: 白附子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可治療痰濕所致之咳嗽等症。
  5. 綜合效用,多方兼顧: 各藥物合用,使本方既能祛風止痙、清熱解毒,又能補氣扶正、調和陰陽,達到了綜合治療的目的,故能應用於多種疾病。

總結

綜上所述,天麻膏之主治功效廣泛,涉及風、熱、驚、痛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天麻的平肝息風作用為主導,配伍其他藥物的祛風、止痙、清熱、解毒、補氣之功,從而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此方不論是內服或外用,皆能發揮其治療作用,歷代醫家皆有應用,可見其在臨牀上的重要價值。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分,天麻1分,人參1分,甘草(炙)5錢,白僵蠶5錢,全蠍5錢,白附子5錢。
祛風鎮驚。
上先為末,再入朱砂(飛)1錢,牛黃1分,麝香1錢,和勻,煉蜜為大丸。
薄荷湯磨化下。
本方名天麻膏,據劑型,當作「天麻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天麻膏性溫,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天麻膏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天麻膏服用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疥癬軟性下疳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化膿性關節炎四肢抽搐不易流汗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天麻膏, 出處:《幼科釋謎》卷六。 組成:生地2兩,羌活1兩半,當歸1兩2錢,牛膝7錢半,元參7錢半,杜仲7錢半,獨活7錢半。 主治:小兒傷寒或中暑無汗,身大熱。

天麻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天麻1兩,當歸1兩,防風1兩,烏頭(去皮臍,生用)1兩,獨活1兩,細辛1兩,烏蛇1兩,半夏1兩,乾蠍1兩,白僵蠶1兩。 主治:一切風毒流註不定,焮赤疼痛。

天麻膏, 出處:《誠書》卷十三。 組成: 天麻膏(《誠書》卷十三。)出處:《誠書》卷十三。組成:防風1分,天麻1分,人參1分,甘草(炙)5錢,白僵蠶5錢,全蠍5錢,白附子5錢。主治:祛風鎮驚。 。 主治:祛風鎮驚。

天麻膏,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草烏頭5錢,釣苓根5錢,木鱉子5錢,天麻5錢,藜蘆5錢,川芎5錢,狼毒5錢,輕粉2分,粉霜2分(另研),臘豬脂2兩,黃臘6兩,油1斤。 主治:疥癬、赤禿、手足癬皮剝起,瘑瘡、疳瘡侵蝕痛,膿汁浸淫滋蔓,經久不癒者。

天麻膏,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全蠍1分,牛黃1錢(研),白附子4錢,天麻2錢,雄黃4錢(研,水飛),訶子(去核)6錢,白朮2錢,藿香葉(去土)4錢,白豆蔻仁3錢,縮砂仁3錢,白僵蠶(去絲嘴)4錢(炒)。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及慢脾風,搐搦瘛瘲,昏塞牙噤,一切惡候,及吐瀉等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