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扁鵲陷冰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雄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在[扁鵲陷冰丸]中,雄黃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緩解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
中藥方劑[扁鵲陷冰丸]的組成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因為白礬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白礬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具有顯著效果。在[扁鵲陷冰丸]中,白礬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緩解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白礬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
扁鵲陷冰丸方劑中包含鬼臼,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鬼臼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扁鵲陷冰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癰疽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鬼臼可以清熱解毒,消散腫脹,減輕疼痛。
- 化瘀止血,活血化瘀: 鬼臼還具有活血化瘀、化瘀止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並減少炎症反應。扁鵲陷冰丸中也常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材,與鬼臼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療效。
扁鵲陷冰丸中含有蜈蚣,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作用:
- 通絡止痛: 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散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病症,蜈蚣能夠疏通經絡,消除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 解毒消腫: 蜈蚣毒性較強,但經過炮製後,可作為解毒藥物,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癰疽腫毒等病症。其能解毒消腫,散瘀止痛,對於化解毒素、消腫止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扁鵲陷冰丸中加入蜈蚣,主要是利用其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劑[扁鵲陷冰丸]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斑蝥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發炎等問題具有顯著效果。在[扁鵲陷冰丸]中,斑蝥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能力,有助於緩解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斑蝥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副作用。
扁鵲陷冰丸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此丸方旨在治療濕熱內蘊、下焦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而龍膽草的清熱燥濕之性正好可對症治療,驅散濕熱,使症狀消退。
- 利膽退黃: 龍膽草可利膽退黃,有助於改善肝膽功能,促進濕熱的排出。此丸方亦有治療黃疸的功效,而龍膽草的利膽退黃作用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疏肝利膽、退黃止痛的功效。
扁鵲陷冰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的功效。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具有強烈的溫熱作用。在陷冰丸中,附子主要用於溫陽散寒,回補心陽,改善心陽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心悸氣短等症狀。此外,附子還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扁鵲陷冰丸中加入藜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驅寒止痛: 藜蘆性寒,味苦辛,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痛的功效。其寒性可以驅散體內寒邪,而辛辣的藥性可以溫通經絡,緩解疼痛,有助於治療因寒氣入侵而引發的疼痛症狀。
2. 化痰止咳: 藜蘆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咳,對痰多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扁鵲陷冰丸中加入藜蘆,可以發揮其驅寒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治療寒邪入侵、痰濁壅滯引起的疾病。
扁鵲陷冰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通便的功效。
在扁鵲陷冰丸中,杏仁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起到潤肺化痰、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作用。
杏仁的加入,有助於緩解因肺熱或寒邪入侵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並改善呼吸道的通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扁鵲陷冰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以下三類病症:
內科積聚與毒邪:
- 「腹內脹病」、「積聚堅結」:指氣滯血瘀或痰濕凝結形成的腫塊、脹滿,如癥瘕痞塊。
- 「蠱注」:泛指寄生蟲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疫毒內侵的怪症。
- 「中惡邪氣」、「飛屍游走」:古人認為突發性絞痛、昏厥或遊走性疼痛,多因外來邪氣(如瘴癘、疫毒)或無形之「屍氣」所致。
蟲蛇蜂毒與外傷感染:
- 直接治療「蛇蜂百病」,如毒蛇咬傷、蜂螫;外敷可「摩痛上」,緩解局部腫痛。
- 「中溪毒、射工」:指水毒(如血吸蟲)或射工(傳說中水蟲,或指隱翅蟲等)造成的皮膚潰爛、發熱。
邪毒內攻之急症:
- 通過「取痢,泄下蟲蛇五色」的描述,推測此方具強效瀉下作用,可驅除腸道寄生蟲或毒邪,排出異常排泄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劇毒攻毒、溫通瀉下為核心,組合嚴謹,可分四類藥性分析:
1. 峻毒殺蟲,破積攻邪
- 雄黃(砷化合物)、真丹砂(朱砂,含汞):大毒,殺蟲、辟穢,抑制寄生蟲與微生物。
- 斑蝥(芫青科蟲,含斑蝥素):強烈刺激腸道與泌尿系統,可致瀉、蝕瘡,古人用於破血逐瘀。
- 蜈蚣: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針對蟲蛇咬傷與經絡閉阻。
2. 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 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溫散沉寒痼冷,助他藥透達深層邪氣。
- 鬼臼(小檗科,有毒):散結祛痰,古方用治「屍疰」(慢性傳染病)。
3. 化痰截瘧,燥濕腐蝕
- 礬石(明礬煅燒):燥濕化痰,收斂止血,外用可蝕惡肉。
- 藜蘆(催吐藥):反附子(傳統十八反),但此方可能取其吐瀉毒邪之效。
4. 調和藥性,緩毒導滯
- 杏仁:潤腸通便,助毒邪從大便排出,緩和諸藥燥烈之性。
- 煉蜜為丸:蜂蜜減緩毒性,延長藥效,保護胃腸。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集大毒之藥於一爐,以「以毒攻毒」為首要策略,透過瀉下、殺蟲、溫通三途徑,強行驅除體內有形之積聚(如寄生蟲、腫塊)與無形之邪氣(如瘴毒、屍注)。其「陷冰」之名,或喻其藥性峻烈如冰陷沉寒,直入陰分剋制毒邪。然因含多種重金屬與生物鹼,現代應用需嚴格考證。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不涉及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真丹砂(別研)1兩,礬石(熬)1兩(將生礬石3兩半燒之),鬼臼1兩半,蜈蚣1枚(赤足者,小炙),斑蝥(去翅足)7枚,龍膽7枚,附子(炮)7枚,藜蘆7分(炙),杏仁40枚(去尖、皮,熬)。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腹內脹病,中惡邪氣,飛屍游走皆服2丸;若積聚堅結,每服4丸,取痢,泄下蟲蛇五色;若蠱注病、中惡邪、飛屍游走,皆服2-3丸,以2丸摩痛上;若蛇、蜂百病,中溪毒、射工,其服者,視強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扁鵲陷冰丸, 出處:《肘後方》卷八。 組成:雄黃1兩,真丹砂(别研)1兩,礬石(熬)1兩(將生礬石3兩半燒之),鬼臼1兩半,蜈蚣1枚(赤足者,小炙),斑蝥(去翅足)7枚,龍膽7枚,附子(炮)7枚,藜蘆7分(炙),杏仁40枚(去尖、皮,熬)。 主治:腹內脹病,中惡邪氣,飛屍遊走,積聚堅結,並蠱註、中惡,蛇蜂百毒,中溪毒、射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