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毒赤丸
BA DU C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八毒赤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雄黃具有獨特的性質和配伍價值,主要由於其在中醫理論中的多重功能。
首先,雄黃被認為具有解毒的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尤其對於三蛇、五毒等外來毒素具有很好的抵抗效果。其次,雄黃亦具備薪火搜尋功能,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此外,雄黃能夠抗菌消炎,用於治療由於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和感染。
然而,使用雄黃需謹慎,因其含有砷成分,過量可能導致中毒。因此,在調配八毒赤丸時,需控制其劑量,並考量個體差異和臨牀情況,以保證療效與安全性。綜合來看,雄黃的成分和功效,使其成為八毒赤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促進其解毒,消炎與改善健康的作用。
八毒赤丸方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清熱解毒: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功效。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對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丹毒、蛇蟲咬傷等,起到顯著作用。
- 鎮心安神:珍珠還具有鎮心安神之功效,能夠平息心火,緩解焦慮不安,改善失眠多夢等症狀。在八毒赤丸中,珍珠能起到協同其他藥物,增強鎮心安神的作用,幫助患者消除煩躁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八毒赤丸方劑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八毒赤丸主治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熱毒熾盛、血瘀凝滯的病症,牡丹皮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緩解炎症,改善血液循環。
- 活血化瘀:牡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加速傷口癒合,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對於蛇毒、毒素引起的瘀血腫痛,牡丹皮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八毒赤丸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其主要針對體內的濕毒、食毒等病症,具有排毒、解毒的作用。在這個方劑中,巴豆作為一種重要的藥材,其成分和功效使它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腸道內的毒素和多餘的濕氣。這對於體內有毒素積聚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因食物中毒或濕熱內蘊引起的症狀,特別有效。
其次,巴豆含有的巴豆甙具刺激性,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快速排泄體內毒素,改善腸胃功能。這在八毒赤丸的組成中,能夠加強藥效,達到排毒健腸的目的。
然而,由於巴豆性較烈,使用時須謹慎,避免過量引起腹瀉或其他副作用。因此,八毒赤丸的配方講求適量,避免過度刺激。這種配方的平衡,正是中醫理論中難能可貴的地方。
八毒赤丸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八毒赤丸針對的是寒毒入體、氣血凝滯的症狀,附子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陽氣回升,達到治療目的。
- 助藥力,提升療效:附子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例如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祛風濕、止痛、消腫等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寒毒所致的疾病。
八毒赤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其中的藜蘆,因其獨特的藥性,對方劑的療效至關重要。
藜蘆具有清熱解毒、潤燥止咳的作用,能有效去除體內的毒素,尤其是在外感風熱或濕熱困擾的情況下,能提升方劑的整體效果。此外,藜蘆還具有一定的消腫功效,對於由於熱毒引起的腫脹情況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此外,藜蘆在方劑中的使用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通過協同作用,使整體治療更加全面。因此,藜蘆在八毒赤丸中的加入,不僅是為了針對特定症狀,更是考慮到方劑的整體平衡及療效的發揮。這使得八毒赤丸能夠更有效地治療各類熱毒性疾病,達到理想的療效。
八毒赤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成分中包含蜈蚣,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蜈蚣在中醫理論中屬於寒性藥物,具備清熱解毒的功能。蜈蚣性辛而寒,能夠有效地驅除體內的風熱,特別適用於熱毒引起的 inflammations 和腫脹等症狀。
其次,蜈蚣還被認為具有鎮痛作用,能夠舒緩由於毒素引起的疼痛,這對於患者的病情緩解有直接幫助。
此外,蜈蚣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炎的特性,對於清除體內的熱毒病菌起到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蜈蚣作為八毒赤丸的一部分,通過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使其在對抗熱毒方面更具效果。因此,在中醫方劑中,蜈蚣的使用不僅體現了中醫的辯證施治,也展示了中藥組合的精妙之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八毒赤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八毒赤丸載於古代醫籍,主攻「五屍癥積」,即指五種屍病(飛屍、遁屍、風屍、沉屍、屍疰)所致之積聚硬塊;「惡心痛」為突發性劇烈心痛,多因邪氣攻心;「蠱疰」為毒蟲邪氣侵蝕臟腑,致腹脹如鼓;「鬼氣」則泛指不明邪祟所致之寒熱錯雜、神志異常。此方尤其擅治「鬼疰病」,即患者感異物所傷或夢魘後,出現脅痛、寒熱、消瘦、腹脹等症,古人歸因於鬼邪侵襲,實為氣血逆亂、痰瘀互結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猛藥攻毒,直瀉痰瘀
- 雄黃、礜石:雄黃辛溫有毒,解百毒、殺百邪;礜石(砷礦物)劇毒,能劫痰破積。二者合用,直攻痰涎瘀血凝滯之「癥積」。
- 巴豆:大辛大熱,峻下冷積,開通閉塞,使邪毒從腸道傾瀉而出(案例中服後「下清水二升」「清黃涎鬥余」即其驗證)。
2. 溫陽逐寒,通絡止痛
- 附子:大熱之品,通行十二經,散臟腑沉寒,助巴豆破陰凝之邪。
- 蜈蚣:性猛走竄,攻毒散結,善治經絡痹阻之痛(如鬼擊所致「脅下痛」)。
3. 殺蟲鎮驚,調氣活血
- 藜蘆:吐風痰、殺蟲毒,古謂能「祛鬼魅」;
- 真珠:鎮心安神,平驚悸,治神魂不寧;
- 牡丹皮:活血涼血,防熱藥傷陰,兼消瘀血留滯。
4. 丸劑緩攻,蜜制減毒
以蜂蜜和藥為丸,緩和諸藥毒性(如礜石、巴豆),「小豆大」之劑量控制(每次2丸)避免過傷正氣,符合「峻藥緩攻」之法。
方義邏輯與辨證核心
此方集大毒之品於一爐,專為「邪實驟發」而設。古人所謂「鬼疰」,實為痰瘀寒毒膠結,導致氣機驟亂、症狀怪異(如夢魘後脅痛、莫名寒熱)。方中諸藥協力:
- 巴豆、雄黃、礜石瀉痰瘀;
- 附子、蜈蚣溫通經絡;
- 藜蘆、真珠鎮吐安神。
全方以「毒攻毒」,通過強力吐下排除體內有形之邪(痰涎、瘀積),繼而通陽活血,使氣血得調,故治「鬼擊」「蠱脹」等疑難怪症。
臨床應用特點
從醫案可見,凡「夢魘誘發」「久治不效」「腹脹消瘦」者,若脈象紊亂(乍大乍小),且無外感內傷明確病因,則可辨為痰瘀伏邪,投以八毒赤丸先攻後調。此方非尋常補益之劑,乃「霸道」治法,須中病即止(「欲長將服者,可減1丸」),後續輔以他藥調理(如案例中「以別藥理之」)。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1兩,真珠(研)1兩,礜石(泥裹燒半日)1兩,牡丹皮1兩,巴豆(去皮心,熬)1兩,附子(炮)1兩,藜蘆(炙)1兩,蜈蚣1枚(炙,去足)。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丸,每日1次。極得吐下。欲長將服者,可減1丸。
忌豬肉、狸肉、蘆筍、生血等物。
"1.鬼疰:入國信副使許可道到雄州,請予看脈。予診之,脈中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此乃氣血不勻,邪氣傷正。本官說:在路到邯鄲驛中,夜夢一婦人,著青衣,不見面目。用手去脅下打了一拳,遂一點痛,往來不止。兼之寒熱而不能食,乃鬼擊也。予曰:可服八毒赤丸。本官言:嘗讀《名醫錄》中,見李子豫八毒赤丸,為殺鬼杖。予遂與藥三粒,臨臥服,明旦下清水二升,立效。又進白海青陳慶玉第三子,因晝臥於水仙廟中,夢得一餅食之,心懷憂思,心腹痞滿,飯食減少、約一載有餘,漸漸瘦弱,腹脹如蠱,屢易醫藥及師巫禱之,皆不效,又不得安臥,召予治之。予診之,問其病始末,因思之:此疾既非外感風寒,又非內傷生冷,將何據而醫?予思李子豫八毒赤丸頗有相當,遂合與五七丸服之,下清黃涎鬥余,漸漸氣調,而以別藥理之,數月良愈,不二年身體壯實如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毒赤丸有毒,使用時要慎重。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毒赤丸, 出處:《古今錄驗》引《胡錄》,(見《外台》卷十三)。 組成:雄黃(研)1兩,真珠(研)1兩,礜石(泥裹燒半日)1兩,牡丹皮1兩,巴豆(去皮心,熬)1兩,附子(炮)1兩,藜蘆(炙)1兩,蜈蚣1枚(炙,去足)。 主治:五屍癥積,及惡心痛、蠱疰、鬼氣,無所不療,鬼疰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