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眉心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頭痛及鼻塞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斑蝥,原因主要在於斑蝥的藥理作用。
斑蝥是傳統中醫中一種重要的藥材,具有解毒、消腫和止痛的特性。其含有的生物鹼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緩解因血滯引起的頭痛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斑蝥的散熱作用也能夠幫助減輕因風寒或風熱導致的鼻塞症狀。
然而,斑蝥的使用必須謹慎,因其毒性較強,未經專業指導不宜隨意使用。一般在製作眉心膏時,會搭配其他中藥進行調和,以減少毒性並增強療效。因此,斑蝥在眉心膏中的使用,既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又需遵循合理的用量和搭配,以確保安全與有效性。
眉心膏中加入巴豆,源於其具有強烈刺激性,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巴豆性熱,味辛,具有毒性,但適量使用可起到以下作用:
- 活血化瘀: 巴豆的刺激作用能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 消腫止痛: 巴豆的刺激性可促進局部組織發熱,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適用於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等症。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配伍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或外用。
「眉心膏」中加入蟾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蟾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眉心處常為熱毒聚集之處,如長瘡、生痘等,蟾蜍可以有效清除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蟾蜍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蟾酥、蟾衣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眉心部位若有瘀血腫痛,蟾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眉心膏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眉心位於印堂穴,是心經的要穴,塗抹硃砂膏可以起到鎮靜心神、緩解焦慮的作用。
- 驅邪辟穢: 古人認為硃砂具有辟邪驅穢的功效,可以驅散陰邪之氣,保護人體免受外邪侵害。因此,在眉心膏中加入硃砂,也具有辟邪護身的作用。
眉心膏中加入雄黃,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一、驅蟲辟邪:雄黃性溫,具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古人認為它可以驅除邪氣、鎮驚安神,因此常被用於治療因蟲邪入侵引起的頭痛、眩暈、驚悸等症狀。眉心處為人體的「印堂穴」,古人認為此處是「神明之府」,容易受到邪氣侵犯,所以加入雄黃可以起到驅邪辟邪的作用。
二、消腫止痛:雄黃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眉心膏常被用於治療眉心部位的炎症、疼痛,而雄黃的消腫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眉心膏中包含麝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入心經,能開竅醒神,通經活絡,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而導致的頭痛、頭昏、失眠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而眉心位於頭部正中,是諸經之會,故以麝香開竅,能有效改善頭部相關不適。
- 消腫止痛: 麝香亦有消腫止痛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眉心膏多用於治療眉心疼痛、眼周腫脹等症狀,而麝香的消腫止痛功效能幫助緩解這些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眉心膏主治「久瘅經年,寒熱連綿,體壯實者」,針對瘧疾反覆發作、遷延不癒(久瘅),且患者體質偏實、能耐受峻藥者。古代醫家認為,瘧疾為「瘅邪伏於半表半裡」,久病則邪深纏綿,需用猛烈之藥外敷,透過經絡刺激驅邪外出。此方以「發泡療法」結合穴位刺激(神庭穴),兼借藥性透皮吸收,攻逐伏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斑蝥:
- 辛熱大毒,具強烈發泡作用,外敷可刺激局部充血、破瘀攻毒,引邪外透。
- 古代用於「截瘅」,開通經絡壅滯,適用於寒熱交作之瘅疾。
巴豆霜:
- 辛熱峻下,能「斬關奪門」,外敷可溫通經絡、破積逐痰,助斑蝥增強透邪之力。
蟾蜍(蟾酥):
- 辛溫有毒,解毒消腫、開竅醒神,對瘅疾寒熱有「截斷」之效,尤擅通閉散結。
朱砂、雄黃:
- 二藥均為礦物重鎮之品,朱砂安神定驚,雄黃燥濕殺蟲,合用以制伏「瘅毒」,防邪內擾心神。
麝香:
- 辛香走竄,穿透力極強,能引諸藥直達病所,開絡通閉,破除久病膠結之邪。
棗肉為丸: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峻烈之性,減輕對皮膚的過度刺激。
(二)外用穴位與治療原理
敷貼神庭穴(眉心):
- 神庭屬督脈,為「元神所居」,外敷可激發陽氣、通調督脈,統攝周身氣血,驅邪外達。
薑汁、燒酒、麥麵餅外塗七處(天柱、頸骨、背心等):
- 生薑辛溫散寒,燒酒活血通絡,麥麵緩和黏附。先塗此餅,預熱經絡,為後續峻藥滲透鋪路,增強藥效。
發泡療法:
- 斑蝥、巴豆等藥刺激皮膚起泡,古人視為「拔毒外出」之象,透過局部炎症反應,調動正氣抗邪,破除瘅邪潛伏之狀態。
(三)整體配伍邏輯
全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利用辛香走竄、溫熱峻烈之品,從外透發內伏之邪。其治療原理可分三層:
- 開通閉塞:麝香、蟾蜍引藥透絡,破除久病痰瘀。
- 發越陽氣:斑蝥、巴豆發泡,振奮衛陽以驅寒熱。
- 截斷伏邪:朱砂、雄黃鎮瘅毒,防止邪氣流竄。
此方體現「內病外治」思維,避開內服峻藥傷正之弊,透過穴位與經絡傳導,針對「體壯實者」的久瘅頑疾,呈現「以毒攻毒、外透內消」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斑蝥、巴豆霜、蟾蜍、朱砂、雄黃、麝。
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先用生薑汁、燒酒、麥面搗勻,作餅7枚,塗天柱、頸骨及背心、胸坎、臂彎、腿彎七處,再用此貼眉心神庭穴,周時揭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外用,忌內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眉心膏, 出處:《理瀹》。 組成:斑蝥、巴豆霜、蟾蜍、朱砂、雄黃、麝。 主治:久瘧經年,寒熱連綿,體壯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