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餅

蟾蜍餅

CHAN CHU B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十法》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21%
心經 21%
腎經 12%
肺經 9%
胃經 6%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蜍餅方劑中包含蟾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蟾蜍的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蟾蜍具有解毒消腫、止痛化痰的功效,其毒性成分可以治療一些頑固的皮膚病、腫瘤、以及一些難以治癒的疾病。蟾蜍的毒素經過炮製處理後,可以減弱其毒性,保留其藥用價值。
  2. 蟾蜍與方劑的搭配: 蟾蜍餅的方劑中,一般會搭配其他藥材,例如生薑、大蒜等,以調和蟾蜍的毒性,並增強其藥效。蟾蜍與其他藥材的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蟾蜍餅方劑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針對蟾蜍毒素引起的熱毒,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蟾蜍本身具有毒性,輕粉可有效抑制毒素的蔓延,減輕中毒症狀。
  2. 瀉火通便:輕粉有瀉火通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蟾蜍毒素引起的便祕、腹脹等症狀。蟾蜍毒素可能刺激腸道,導致腸道功能紊亂,輕粉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毒。

蟾蜍餅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蟾蜍本身具有毒性,而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減輕毒性,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痛。
  2. 引導藥力,直達病竈: 乳香氣味芳香,具有通竅開鬱之功效,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提高藥效。在蟾蜍餅方劑中,乳香可以引導蟾蜍毒素及其他藥物深入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蟾蜍餅方劑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蟾蜍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沒藥則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2. 止痛生肌: 蟾蜍餅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沒藥具有止痛生肌的作用,可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創傷感染。

綜上所述,沒藥的加入,既可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又可止痛生肌,有助於蟾蜍餅治療傷口感染和跌打損傷等疾病。

蟾蜍餅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毒性相剋: 蟾蜍本身具有毒性,而雄黃亦屬劇毒之物,兩者相配,可互相抵消毒性,減輕藥物毒副作用。同時,雄黃能抑制蟾蜍毒素的釋放,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2. 增強療效: 雄黃具有解毒、殺蟲、止痛等功效,能與蟾蜍的祛風止痛、解毒消腫功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例如,治療風濕痺痛、瘡瘍腫毒等疾病時,雄黃能增強蟾蜍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蟾蜍餅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蟾蜍及巴豆。巴豆是一種具有強烈驅蟲及通便作用的藥材,其主要成分為巴豆素,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積滯。因此,巴豆的加入在蟾蜍餅中,增強了方劑的通便效果,適用於治療一些由於腸道積滯所引起的問題,如便祕及脹氣等。

此外,蟾蜍的黏液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抗炎、抗腫瘤,並具一定的鎮痛效果。這兩者的協同作用使得蟾蜍餅不僅可以幫助消化,也能改善腸道環境,具有一定的排毒效果。然而,巴豆的使用需謹慎,因其量過多可能導致副作用,故在臨牀應用中需謹慎調整劑量,以確保療效的安全性。總之,巴豆在蟾蜍餅中的運用,既提升了療效,也體現了中醫藥配伍的智慧。

蟾蜍餅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助於解除因風寒、痰濁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蟾蜍性寒,善於解毒,與麝香配伍,可互相協調,既能解毒,又能開竅,增強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蟾蜍亦具活血化瘀作用,兩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蟾蜍餅方劑中加入麝香,可謂取其開竅醒神及活血化瘀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蟾蜍餅中添加硃砂,源於其鎮驚安神的功效。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蟾蜍性寒,善於解毒,而硃砂亦有解毒作用,兩者結合可更有效地 治療驚癇、癲狂、心悸、失眠等症。同時,硃砂的紅色亦有辟邪的含義,在古人眼中,紅色具有驅除邪氣的力量,與蟾蜍的毒性相輔相成,更能達到驅邪鎮驚的效果。

蟾蜍餅方劑中加入樟腦,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驅蟲止癢效果: 樟腦具有芳香開竅、闢穢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蟾蜍性寒,善於解毒消腫,與樟腦配伍,可以增強驅蟲止癢的效果,並減輕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2. 輔助蟾酥發揮藥效: 蟾蜍餅方劑中以蟾酥為主要藥材,而蟾酥性寒毒烈,需要配伍其他藥材以緩解其毒性。樟腦具有溫和的發散作用,可以輔助蟾酥發揮藥效,並減少其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蜍餅】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攻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之癰疽疔瘡,其主治特徵如下:

  1. 病灶性質:適用於「麻木無痛」或「劇痛難忍」之潰瘍,反映其藥性針對「毒邪深伏」或「氣血壅塞」兩種極端狀態。
  2. 病位廣泛:所列腦疽(項後癰)、乳癰(乳腺炎)、附骨疽(化膿性骨髓炎)等,均屬中醫「陰毒內陷」或「陽熱熾盛」範疇,顯示此方可外拔內托,雙向調節。
  3. 急重症傾向:疔毒為「走黃」(敗血症)高危病症,方中重用蟾蜍、麝香等速效藥,體現「截毒外透」的急救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蟾蜍(酒化)

  • 性辛涼,有毒,為「瘡家聖藥」。酒化後增強其透皮散瘀之力,主攻拔毒消散,尤善化解疔瘡「根深堅硬」之特性。

2. 臣藥群(攻毒散結)

  • 輕粉(汞粉)、雄黃:以毒攻毒,燥濕殺蟲,直接抑制腐肉與病原。
  • 巴豆:峻利破瘡,借其蝕瘡之力「開竅逐脓」,與蟾蜍協同打開毒邪外洩通道。
  • 乳香、沒藥:活血定痛,針對「氣滯血瘀」引起的腫痛麻木,改善局部微循環。

3. 佐使藥(引經透絡)

  • 麝香、樟腦:芳香走竄,能穿透深部組織,助藥力直達病所。麝香尤擅「通閉解結」,樟腦清涼止痛,緩解灼熱感。
  • 朱砂:鎮心安神,防毒熱擾神,同時作為礦物藥可「重鎮收斂」,平衡方中峻烈之性。

3. 配伍特點

  • 「毒-辛-香」三聯機制
    • 毒藥(蟾蜍、輕粉)直接殺滅病原;
    • 辛散藥(巴豆、乳沒)破瘀開泄;
    • 香竄藥(麝香、樟腦)引導藥力穿透。
  • 時令增效:選端午午時製藥,因應古人「陽極之時,藥性奮發」的觀點,強化祛邪效果。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外截內托」雙路徑作用:

  1. 局部截毒:以蝕瘡藥(巴豆、輕粉)快速破壞壞死組織,阻斷毒邪蔓延;
  2. 整體調動:蟾蜍、麝香激發機體抗病力,誘發「局部充血→膿成→排毒」的良性轉歸。
    適用於毒勢壅盛未潰期,藉藥力「人工造潰」以代償機體排毒功能不足,屬「託法」的變通運用。

四、附方比較

  • 蟾蜍條(吉林方):可能去樟腦加冰片,增強清熱穿透,適用北方燥熱體質。
  • 蟾酥錠(北京方):或調整雄黃比例,側重解毒,反映地域用藥差異。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外治內效」的結合,其組方邏輯緊扣「通、透、蝕、托」四字要訣。

傳統服藥法


蟾蜍(酒化)1錢,輕粉5分,乳香2錢,沒藥2錢,雄黃2錢,巴豆2錢,麝香3分,朱砂1錢,樟腦1錢。
上各為細末,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淨室中,用蟾蜍酒和藥為丸,如綠豆大。
每用1丸,口涎調塗,貼疔瘡上,以膏蓋之。
蟾蜍條(《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哈爾濱方)、蟾酥錠(《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蟾蜍餅有毒,不可內服。
  2. 蟾蜍餅外用時,要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3. 蟾蜍餅使用後,如果出現皮膚紅腫、疼痛、化膿等症狀,要立即停止使用並就醫。

相關疾病


乳房硬結麻痺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蟾蜍餅, 出處:《外科十法》。 組成:蟾蜍(酒化)1錢,輕粉5分,乳香2錢,沒藥2錢,雄黃2錢,巴豆2錢,麝香3分,朱砂1錢,樟腦1錢。 主治:疔毒、腦疽、乳癰、附骨疽、臀癰,一切患症,或不痛或大痛,或麻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