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

樟腦

ZHANG NAO

  • 英文名稱: Cinnamomum camphora Laurus camphora L. Camphor
  • 別名:韶腦,油腦,樹腦,潮腦,腦子
  • 藥品來源:為樟科植物樟的根、乾、枝、葉經蒸餾精制而成的顆粒狀物。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貴州,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平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樟腦的傳統功效


1. 驅蟲殺蟲

樟腦,其驅蟲殺蟲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作為驅蟲藥使用,而是展現出其多方面的應用價值。

從古代醫學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樟腦驅蟲殺蟲作用的端倪。《本草品匯精要》明確指出樟腦「主殺蟲,除疥癬」,說明其具備直接殺滅寄生蟲的能力,並可治療由蟲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癬。這點與樟腦的揮發性及刺激性密切相關,其特有的氣味能驅趕或殺死某些寄生蟲,同時具備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治療疥癬等皮膚疾病。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闡述了樟腦的應用範圍。書中記載樟腦「殺蟲」,並提及其可用於治療「腳氣」。古人所指的「腳氣」,部分情況下是由於真菌或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因此樟腦的殺蟲功效在此得以體現。此外,「著鞋中去腳氣」的記載,也暗示了樟腦揮發性氣體的驅蟲作用,透過其氣味來預防或減輕腳氣的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普濟方》中雖然未直接提及樟腦的驅蟲功效,但其記載樟腦「作膏治諸惡瘡」,而許多惡瘡的成因也可能與蟲害有關,間接地反映了樟腦在處理蟲害相關皮膚病方面的應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樟腦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驅蟲殺蟲的功效,主要體現在直接殺滅寄生蟲及透過其揮發性氣味來驅趕或預防蟲害方面,其應用範圍涵蓋皮膚病及其他相關疾病。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代醫學記載與現代醫學研究方法有所不同,需謹慎看待並非所有蟲害都適用。

2. 止癢

樟腦,其止癢功效自古以來便受到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其止癢機理,並非單純止癢,而是透過多重途徑,達到舒緩皮膚不適的效果。

《普濟方》中記載樟腦可製成膏劑,用於治療諸惡瘡及打撲損傷、風濕腳氣等,雖然未直接點明止癢,但從其應用範圍可推測,樟腦對於因炎症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其膏劑形式,可能有助於樟腦成分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藥效。

《本草品匯精要》則更直接地指出樟腦「主殺蟲,除疥癬,療湯火瘡,敵穢氣」。疥癬等皮膚病常伴隨劇烈瘙癢,樟腦能殺蟲,清除誘發瘙癢的病原體,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敵穢氣」則暗示樟腦可能具有抗菌、抑菌作用,減少皮膚感染,從而減輕瘙癢。

《本草綱目》則將樟腦的功效總結得更加全面,包括「治邪氣,風瘙」。「風瘙」指的就是風引起的皮膚瘙癢症。此外,樟腦還具有「通關竅,利滯氣」的功效,這也可能間接地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皮膚瘙癢。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樟腦止癢功效的記載,表明其機理可能包含殺蟲、抗菌、疏通經絡、消炎等多方面作用,共同達到止癢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獻的著重點各有不同,更全面的理解需要結合多方文獻進行綜合分析。

3. 利水消腫

樟腦,作為一種芳香走竄的中藥單方,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古代典籍中,亦可窺見其於某些水腫病症中的應用。 從提供的典籍來看,樟腦的功效主要集中在殺蟲、解毒、祛風濕等方面,其利水消腫的作用則較為間接。

《普濟方》記載樟腦可製成膏劑治療風濕腳氣,這點與其祛風濕的功效相關。風濕痹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則可能出現肢體腫脹,而樟腦能祛除風濕,使氣血流通,從而間接達到消腫的效果。這並非直接的利水,而是透過改善致病因素來緩解症狀。 腳氣所致水腫,其病機多與濕邪有關,樟腦的辛溫之性,能驅散寒濕,故能有所緩解。

《本草品匯精要》中則著重描述樟腦的殺蟲和解毒功效,與利水消腫關係不大。而《本草綱目》則提到樟腦能治療「寒濕腳氣」,再次說明其主要針對的是寒濕所致的水腫,其作用機制仍是祛除寒濕,而非直接利水。 書中也提及樟腦能治「霍亂」,霍亂雖可致脫水,但其主要病機並非單純的「水腫」,樟腦在此的運用,更傾向於其解毒止瀉的功效。

綜上所述,樟腦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其主要且直接的作用,更多的是在特定病症,例如寒濕腳氣等,通過祛風除濕、殺蟲解毒等作用間接達到消腫效果。其利水作用並非如同茯苓、澤瀉等專門利水藥物那般直接和顯著。

4. 開竅

樟腦,作為一種芳香走竄的中藥單方,其「開竅」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指其能打開身體某個特定孔竅,而是指其能通過其特殊的藥性,疏通經絡,振奮臟腑氣機,從而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本草綱目》中提到樟腦「通關竅」,這並非指其直接作用於人體的某個特定竅穴,而是指其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當人體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時,往往會出現一些症狀,例如霍亂、心腹痛等,而樟腦的辛溫走竄之性,可以幫助打通這些阻塞,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症狀。其「利滯氣,治邪氣」也說明瞭這一點,滯氣和邪氣的產生,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樟腦能驅散寒邪、溫通經絡,進而達到「開竅」的效果。

《普濟方》中記載樟腦可製成膏藥,治療諸惡瘡及打撲損傷、風濕腳氣等疾。這些疾病的產生,也可能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有關。樟腦外用,可以透過其辛溫走竄的特性,局部溫經通絡,消腫止痛,達到治療效果。

《本草品匯精要》則側重於樟腦的殺蟲、除疥癬等功效。雖然這些功效與「開竅」似乎關係不大,但從中醫角度來看,疥癬等皮膚病的產生,也與體內氣血運行不暢,衛氣不足有關,樟腦的殺蟲功效,實際上也是一種「開竅」的間接作用,即疏通了皮膚的經絡,使衛氣得以正常運行,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樟腦的「開竅」功效,並非指其直接作用於身體孔竅,而是指其能通過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機制體現在其辛溫走竄的藥性之上。

5. 外用

樟腦,其外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殺蟲止癢、消腫止痛、以及驅散寒濕等方面。

根據《普濟方》的記載,樟腦可製成膏劑,用於治療各種惡瘡,以及打撲損傷、風濕腳氣等症狀。這說明樟腦具有良好的消腫止痛和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緩解外傷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其在治療風濕腳氣上的功效,則指向其具有溫經散寒、祛除濕邪的特性。

《本草品匯精要》則更強調樟腦的殺蟲功效,指出其能除疥癬,療治湯火灼傷,並能有效驅散穢氣。這表明樟腦具備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能有效應對皮膚感染性疾病,並能改善局部環境,預防感染。

《本草綱目》則對樟腦的外用功效做了更全面的總結,除了重申其殺蟲、治疥癬、風瘙等功效外,更指出樟腦可以通關竅,利滯氣,治療霍亂、心腹痛等症狀。 這顯示樟腦除了局部作用外,也可能通過經絡系統發揮作用,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內在疼痛。 其「著鞋中去腳氣」的用法,也再次印證了其驅散寒濕、治療腳氣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樟腦外用功效的描述,指向其具有消腫止痛、殺蟲止癢、溫經散寒、祛除濕邪等多重功效,在治療皮膚病、外傷以及某些疼痛性疾病方面,展現了其獨特的療效。

樟腦的古代典籍


樟腦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樟腦乃特有之抗菌良藥,對多種細菌、真菌、病毒等有殺滅之效。用於治療口鼻生瘡、濕癬瘡瘍、帶下赤白之諸疾,且可促進血脈循環,增強免疫。

2. 止痛功效

樟腦,有機化合物,性涼味辛。具清涼、止癢、消炎、止痛之效。樟腦刺激皮膚表冷感受器、痛覺受器,產生清涼感,緩解疼痛。

樟腦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0.06-0.15g,不入煎劑。外用:適量,研末,或溶於酒中,或入軟膏敷搽。

樟腦的炮製


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樹,取其樹根、樹幹、樹枝,鋸劈成碎片(樹葉亦可用),置蒸餾器中進行蒸餾,樟木中含有的樟腦及揮發油隨水蒸氣餾出,冷卻後,即得粗制樟腦。粗制樟腦再經昇華精制,即得精制樟腦粉。將此樟腦粉入模型中壓榨,則成透明的樟腦塊。宜密閉瓷器中,放乾燥處。本品以生長50年以上的老樹,產量最豐;幼嫩枝葉,合腦少,產量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1. 氣虛者內服不宜過量,以免加重氣虛。
  2. 皮膚過敏者慎用,以免引起過敏和皮膚不適。
  3.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和老年人不宜使用樟腦,避免對胎兒、嬰兒和身體虛弱者造成影響。
  4. 心臟病、高血壓、低血糖、腎臟疾病等患者不宜使用樟腦,以免加重病情。
  5. 樟腦具有揮發性,不宜長時間暴露在高濃度的樟腦氣味中,以免對呼吸系統產生刺激、頭暈、噁心和嘔吐。
  6. 樟腦具有毒性,不宜過量使用。使用時應留意其濃度和用量,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包括引起抽搐、意識模糊甚至死亡。

樟腦相關的方劑


樟腦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霍亂月經腹痛細菌性食物中毒皮膚癬菌病(頭,鬍鬚)白癬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牙齒痛上吐下瀉臁瘡腹痛疥癬凍瘡疼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