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踏丸
ZU T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25)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肝經 16%
腎經 16%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足踏丸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溫,味辛,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足部寒邪凝滯、筋骨疼痛,以及風寒濕痹所致的麻木、疼痛等症狀,烏頭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足踏丸以烏頭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針對足部寒濕、筋骨疼痛等問題,達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足踏丸中加入樟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痛:樟腦性溫,具有通竅、闢穢、止痛之效,可驅散風寒濕邪,並能緩解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狀。
- 消腫止癢:樟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足部因濕熱、蟲咬等原因引起的紅腫、瘙癢等症狀。
因此,足踏丸中加入樟腦,能有效改善足部因風寒濕邪、濕熱等因素引起的疼痛、麻木、紅腫、瘙癢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足踏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主治:腳氣腫滿,痛連骨髓。
此方針對「腳氣」範疇之重症,其症狀表現為下肢腫脹劇痛,甚至痛感深入骨髓,屬風寒濕邪深伏筋骨、氣血壅滯之證。古代「腳氣」涵蓋現代醫學所指的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病)、風濕性關節炎或痛風等病症,然此方所治偏重於寒濕凝滯、經絡不通之實證。
組成與配伍邏輯分析
核心藥味
烏頭(生,去皮臍)
- 性味:辛、熱,大毒。
- 功效:祛風逐濕,散寒止痛。生烏頭毒性峻烈,其辛熱之性可直透筋骨,開散沉寒痼冷,解除骨髓深處之痛。
- 機理:烏頭鹼成分具強效麻醉與抗炎作用,能阻斷痛覺傳導,緩解頑固性疼痛。
樟腦(細研)
- 性味:辛、熱,有毒。
- 功效:通竅辟穢,散腫止痛,活血通絡。
- 機理:揮發性強,可刺激局部血流,促進代謝廢物排出,與烏頭協同增強穿透力,引藥下行至足部。
劑型與用法特點
- 醋煮糊為丸:釅醋酸斂收攝,既能解烏頭部分毒性,又可軟堅散結,助藥力滲透。
- 足踏熏蒸法:
- 地爐炭火:借火力溫通,逼藥氣上騰,從足底湧泉穴(腎經起點)導入,激發陽氣。
- 醋與白馬通:醋酸斂滲透,白馬通(馬糞)傳統用於熏蒸以祛濕解毒,二者合用形成溫熱藥霧,開腠理、發汗逐邪。
- 汗出如涎:此為邪氣外透之象,寒濕隨汗液排出,腫痛自緩。
治療原理推論
祛邪途徑:
- 發汗解表:通過熏蒸迫使腠理開泄,使寒濕從汗而解,符合「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理。
- 溫通經絡:烏頭與樟腦的辛熱藥性,結合炭火溫熱效應,破除下肢氣血凝滯,緩解「痛連骨髓」之象。
局部與整體協調:
- 足底為三陰經交會處,熏蒸法可刺激經絡,調動腎脾肝三經氣血,改善水濕運化,從根本減輕腫滿。
毒性利用與制約:
- 生烏頭雖有毒,但外用熏蒸避開口服風險,且醋製降低毒性,專攻局部痼結而不傷臟腑。
總結:此方以劇毒藥直擊頑疾,通過特殊用法將藥力最大化,體現中醫「峻藥緩攻」與「外治透邪」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烏頭3兩(去皮臍,生,搗末),樟腦2兩(細研)。
上藥再研令勻,釅醋煮糊為丸 ,如彈子大。
置藥1丸於爐子中心,伸腳踏之,衣被蓋覆2-3時辰,汗出如涎為效。然後用三節湯淋洗。
爐子法:掘地爐子一個,闊一尺,深二尺三寸,掃拭令淨,置新磚半頭,在爐子中心,用細莖炭十斤,燒令通赤,候炭消及一半為度,取去炭,用釅醋一升灑之,仍用釅醋四升,同白馬通八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足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烏頭3兩(去皮臍,生,搗末),樟腦2兩(細研)。 主治:腳氣腫滿,痛連骨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