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痛膏

NIAN TO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心經 50%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拈痛膏中加入樟腦,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1. 鎮痛止癢: 樟腦具有清涼、芳香、止痛、止癢的特性。外用於皮膚,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腫脹等症狀。

2. 消炎止血: 樟腦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局部炎症反應,並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止血效果。

因此,拈痛膏中添加樟腦,能夠有效緩解疼痛、止癢、消炎、止血,達到治療皮膚疾病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拈痛膏」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拈痛膏」為傳統中醫外科常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杖瘡及跌打損傷引起的腫痛。根據古籍記載,其功效廣泛,能有效緩解因外傷導致的疼痛、腫脹及瘀血。此膏藥的組成主要以具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藥材為主,透過外敷的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療效果。

組成分析

「拈痛膏」的組成雖在不同古籍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成分與功效大致相同,主要包含:

  1. 如意金黃散: 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2. 樟腦: 具備止痛消炎、散寒止咳、活血通經、舒筋活絡等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
  3. 麻油: 作為膏藥基質,可潤滑肌膚,並有助於藥物滲透。
  4. 石灰水: 起到稠化膏藥的作用,並具備一定的收斂作用。

部分古籍中還提及加入獐冰(冰片),以增強止痛消炎效果。

治療原理分析

「拈痛膏」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活血化瘀: 杖瘡或跌打損傷常伴隨局部氣血瘀滯,導致腫痛。膏藥中的如意金黃散、樟腦等成分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2. 清熱解毒: 如意金黃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外傷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防止感染,減少腫脹。
  3. 消腫止痛: 樟腦等成分具有直接的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因外傷引起的疼痛不適。同時,透過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炎症反應,可進一步減輕局部腫脹,緩解壓迫。
  4. 外敷給藥: 膏藥外敷的方式,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避免了口服藥物可能帶來的全身性副作用,使藥效能快速、精準地發揮作用。

適用病症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拈痛膏」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1. 杖瘡: 因受棍杖擊打造成的皮肉損傷,包括皮膚破裂或未破裂的情況,症狀表現為紅腫、疼痛、青紫瘀斑等。
  2. 跌打損傷: 因跌撲、撞擊等意外導致的皮肉損傷,表現為局部腫痛、瘀血等症狀。

針對不同情況,古籍中亦有細緻的處理方法:

  • 已破者: 應先清潔傷口,再將膏藥敷於患處,有助於止痛消腫。
  • 未破者: 可將膏藥敷於患處,加速瘀血吸收。若瘀血嚴重,可配合針刺放血,再配合內服藥物,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 傷處腐爛: 應先以「玉紅膏」等藥物處理,待傷口腐肉脫落,新生肌膚時,再敷用「拈痛膏」。

總結

「拈痛膏」作為傳統中醫外用方劑,以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廣泛應用於治療杖瘡及跌打損傷。其配伍精巧,透過外敷的方式,能使藥效直接作用於患處,有效緩解疼痛、腫脹等不適症狀,促進傷口癒合。雖然古籍中主要描述其應用於杖瘡,但從其藥理作用來看,對於其他類似的軟組織損傷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廣膠3兩,生薑半斤,蔥白半斤(搗汁),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
入銅勺內,火上熬化,移在滾湯內 頓,以箸攪勻,入花椒末少許,再攪勻。
攤貼患處,用鞋底烘熱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拈痛膏,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七集。 組成:如意金黃散1兩,樟腦末3錢。 主治:杖瘡,跌打後腫痛焮紫,已破未破者。

拈痛膏,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廣膠3兩,生薑半斤,蔥白半斤(搗汁),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 主治:風寒濕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